![]()
撰文| 魏 微
| 張 南
設計| 甄尤美
“預售10分鐘小訂破2萬”“上市18小時鎖單24萬臺”,每逢新車發布,類似的訂單捷報便頻繁刷屏,營造出新車“供不應求”的盛況。
五六萬元的車也就罷了,二三十萬元的車也同樣上市即火爆,訂單排大隊,讓不少網友破防:說好的一起經歷什么下行呢?合著就我買不起?
炒作訂單,不知從何時起,已經在中國汽車圈形成了人傳人的現象,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尤為突出。大部分汽車品牌都熱衷于在預售期、上市后發布小訂、大定訂單海報。
![]()
訂單,其本質作用是車企“以銷定產”的關鍵數據,對于采用直營體系、以訂單指導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更為重要。
車企需要通過預售訂單初步收集用戶對車型、續航、智能配置、配色等的偏好,為生產計劃提供精準參考,協調零部件采購與生產線資源,降低盲目生產帶來的成本浪費。
真實的訂單與交付數據是產品競爭力的直接體現,也能向投資者傳遞正向信號。
遺憾的是,如今,訂單在汽車品牌爭奪流量、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競爭中,逐漸被“異化”為營銷工具,成為吸引消費者上鉤的魚餌。
“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訂單數,都有1億了。我們沒有參與這個‘通貨膨脹’。現在車企曬訂單已經變得偏營銷,不利于產銷匹配,容易‘給自己挖坑’。”
2025年9月21日,NIO Day媒體溝通會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耿直地戳穿了行業訂單注水現象。
更早幾日,有業內人士宣稱:“自年初至今,中國乘用車小訂數已突破5000萬臺,其中80%都是在新車發售72小時內完成的。”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124.1萬輛和2124.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9%和13.7%。實際上,這些數字大多是批發數字,可以說也已經注了水。即便如此,如果車企公布的“小訂”總量已超5000萬輛,相當于每賣出1輛車就對應約3個虛浮訂單。
不過,經《汽車商業評論》粗略統計,截至國慶節假期結束,過去7個月的主流爆款車型“小訂”數據,加起來也不到百萬輛。
我們是否可以松一口氣呢?

虛假訂單已成灰色產業鏈
傳統汽車時代,月銷過萬輛是定義一款車是否為爆款的基本條件。如今,刷屏的訂單海報基本都1萬輛起步。除了少數幾個真正的爆款車型,大部分新車“預售即火爆”“上市即火爆”都經不起推敲。
可是,外界根本不可能掌握車企后臺數據,無從辨別那些整整齊齊抑或有零有整的火爆訂單是真是假。
要想檢驗,似乎只有將時間線拉長到1個月后、3個月后甚至半年后的實際交付數據,才能大致看出當初的訂單注水率到底有多少。
燃油車時代,消費者需要分清“訂單”和“定單”:前者可退,后者不可退。由于沒有仔細看銷售合同里的“訂”與“定”,引發的糾紛不在少數。
新能源汽車時代,隨著直營體系的興起,新勢力們采用訂單生產制,在預售和正式上市期,將訂單分為“小訂”和“大定”(鎖單):前者金額低至百元且可隨時退款,后者需支付上千元定金,但多數品牌的大定也有48小時至72小時不等的“猶豫期”。
有業內人士坦言:有些“1小時破萬”的小訂中,真實訂單不足20%。
有人爆料,有廣告公司在發布會前幾個月就策劃好了“小訂過萬”,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讓消費者覺得是爆款,二是哄領導開心。
這等于是說,虛假訂單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原高合汽車工程師楊悅卿更是將虛假訂單的流程爆料出來。他表示,由于成本高、風險大,找外部供應商刷單只是一小部分車企的做法,真正的刷單大頭是車企自己的經銷商和銷售。
比如在小訂環節,經銷商和銷售會先用自己的錢支付,將名額以及小訂的官方優惠權益囤起來;哪怕后續有人在小訂期之后去店里看車,銷售也能用這些優惠權益吸引顧客下單,將囤著的小訂名額轉給顧客。
如此一來,車企有了漂亮的訂單數據可宣傳,銷售手里也有了更多吸引顧客的籌碼。
這種方式,更像是經銷商與主機廠合演的一出“共贏”戲碼——小訂名額就像車輛一樣,從車企“批發”給了經銷商。
如果說訂單作假大家心知肚明,看看熱鬧,還以為后期可以通過實際銷量“打臉”訂單注水率,那也是有點天真了。
有些車企,還想出了用“零公里二手車”沖銷量的“小聰明”辦法。
2025年5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揭露了行業里“零公里二手車”的亂象:“現在有一種怪象,叫‘零公里二手車’,也就是說它上完牌照就算注冊了,好像是賣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車市場。二手車怎么會是‘零公里’呢?”
![]()
他還說:“現在你可以去懂車帝、瓜子、閑魚這些平臺看看,有三四千家在賣‘零公里二手車’,情況非常亂。”
當然,魏建軍爆料之后,在這些平臺上已經搜不到“零公里二手車”的關鍵字了。
這背后反映出:不少車企為了沖刺銷量,將車輛大量壓給經銷商;經銷商消化不了,再處理給第三方;車輛上牌注冊后即可算作銷量,但實際上還是新車,卻流入了二手車市場,有的車還流向了海外。
從炮制虛假訂單,到發現市場根本賣不出那么多車,再用“零公里二手車”炮制虛假銷量——這像極了剛開始說了一個謊,之后只能用更多謊來圓的荒誕故事。

虛假訂單差點讓李斌再成“最慘的人”
如果說上述案例只是有經銷體系的車企的負面案例,那么在以直營體系為主的新勢力里,任由虛假訂單發酵,帶來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表態堅決不參與“訂單膨脹”游戲的李斌,在虛假訂單這件事上,就曾差點栽了大跟頭。
2024年9月19日,樂道L60上市發布會后,當時的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與李斌一起和網友直播互動。面對網友提問,艾鐵成宣稱“訂單已經爆了”,一旁的李斌也配合回應——這一場景被網友記錄并廣泛傳播。
此后,蔚來方面進一步釋放對樂道L60的樂觀預期,李斌稱目標是“2025年3月實現每月交付2萬臺”。
![]()
但實際交付數據卻呈現明顯反差:2024年9月上市當月(銷售期僅11天)交付832臺,次月交付4000余臺,11月交付5000余臺,與“爆單”的描述相去甚遠。
2024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艾鐵成曾立下Flag:2024年12月單月交付破萬臺,2025年1至2月沖擊1.5萬臺,3月達到2萬臺;如果完不成這些銷量,他將下課。
2024年12月,樂道L60交付達到10528臺,完成了艾鐵成設定的第一個目標,但這背后卻暴露出更致命的問題。
2025年1月,浙江溫州某樂道門店被曝要求銷售員“一人買一臺”“不買就滾蛋”。時任樂道用戶運營及服務負責人夏慶華辯稱“系門店溝通失誤”,稱僅是“鼓勵員工購車的優惠政策”。
![]()
2025年2月,樂道一名武漢銷售員工拉橫幅維權,控訴“強制購車后惡意辭退”。根據樂道汽車的回應,該員工在享受公司內購優惠政策購買樂道L60后,違規委托二手車商轉賣車輛,違反了公司的限售承諾。
經協商后,該員工提出離職,但隨后出于泄憤目的,在網上散布“樂道逼迫員工買車后再將其辭退”的虛假信息。
但這些有關樂道L60內購的信息,也讓樂道內部問題浮出水面。
面對爭議,樂道管理層嘗試過多種方式回應。2025年3月,艾鐵成將“訂單爆了”制成品牌周邊,試圖以自嘲化解危機。
然而,更關鍵的矛盾在于:樂道此間一邊以“產能不足”解釋交付緩慢,一邊又通過內購“沖銷量”,讓“訂單數據真實性”一再成為輿論焦點。
2025年1至3月,樂道品牌的銷量分別為5912臺、4049臺、4820臺,僅在數千臺的水平徘徊,與李斌、艾鐵成“3月后月銷2萬臺”的原定目標相差甚遠。
最終,2025年4月2日,艾鐵成宣布離職,樂道高管團隊也進行了換血。“好人”李斌這次的行動,被不少人形容為“終于狠了一回”;但如果再不如此,恐怕又要成為2025年汽車圈“最慘的人”。
虧損陰影籠罩的蔚來,原本指望樂道L60成為“走量神器”,在20萬級主流市場從特斯拉Model Y手里搶到更多銷量,幫助蔚來在30萬元以下市場打開局面,實現規模效應、攤薄成本,進而推動整體盈利。
但L60銷量遠未達預期,實際上將整個蔚來置于極為危險的境地。
李斌曾表示,樂道需月銷2萬-3萬輛才能實現盈虧平衡;樂道L60失利,讓蔚來整體盈利時間表被迫延后,否則李斌也不用像現在這么被動,被全世界盯著是否能在2025年四季度實現盈利。
“現在車企曬訂單已經變得偏營銷,不利于產銷匹配,容易‘給自己挖坑’。”如今再聽李斌這番話,恐怕他自己也心有余悸吧。

車企官方號上消失的訂單海報
虛假訂單亂象,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擾亂的不僅僅是企業生產節奏,更是對行業生態的破壞。
當注水訂單成風,當訂單數字發布者本身不再嚴肅,網友自然也會將任何相關數據平等地“玩梗”,進一步消解其嚴肅性。比如,新車上市發布任何訂單數據,網友看到后的第一反應都是“真的假的”“訂單5位數,銷量3位數”。
但反過來想,這種情況對發布真實訂單的汽車品牌,也將帶來無差別傷害。
就拿2025年8月29日上市的上汽名爵全新MG4來說:6.58萬元的起售價、“10萬級半固態電池”的宣傳點,讓這款小車突破吉利星愿、比亞迪海鷗的包圍圈,上市40分鐘內大定達到1萬臺。
這引發的外界反應一定是——真的假的?
9月22日,上汽名爵再度發布交付數據,稱“上市24天實車交付突破1萬臺”,海報上“實車交付”四個字被突出高亮。相比網友已經“震撼疲勞”的訂單數據,快速發布真實交付數據,才是證明產品爆款力的有效方式。
![]()
《汽車商業評論》了解到,實際上,上汽名爵原本為這款車準備的產能為8000輛/月,但按照現在的訂單數預計,每月需要新車2萬臺,給其產能帶來了極大挑戰。
上汽名爵全新MG4只是一例,還有其他車企,哪怕發布了真實、沒有那么“炸裂”、不那么吸引眼球的訂單數字,也會被質疑真假。
但這有什么辦法呢?
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門啟動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整治,重點打擊夸大、虛假宣傳行為。有不少專家呼吁建立透明機制,如比對訂單與車輛上險量、完稅數據,以核實真實交付情況,并對數據嚴重偏差的企業予以懲戒。
![]()
《經濟日報》也發表評論指出:“對訂單數據與最終交付量差異過大的惡意造假行為,一經查實,從重處罰,讓夸大和虛假宣傳者付出代價。”
如果能夠讓“虛假宣傳者付出代價”,那還真應了網友期待的“給‘吹牛’上稅”了。但這恐怕不能實現。
一個花絮是:在作者收集企業訂單海報時發現,正是從六部門發出專項整治通知的9月份起,某汽車系列的官方公眾號、微博官號上,已經看不到訂單相關的宣傳物料,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密集發布的交付數據。
顯然,真正賣得好的企業恐怕不在乎所謂訂單的爆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