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11月5日這個日子,正被全球政商學界死死盯住。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要在這天開庭,審理那場關乎全球貿易走向的“特朗普關稅合法性案”。幾乎同時,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在智庫會議上的一句話炸了鍋:特朗普“非常想去中國”,團隊已在籌劃未來6到8個月的高層訪問。一邊是司法天平的最終傾斜,一邊是主動遞出的橄欖枝,中美之間這股微妙氣息,藏著比表面更復雜的博弈。
先看這場決定命運的官司。特朗普政府當年揮舞關稅大棒時,把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當成了“尚方寶劍”,靠著它征收了三類關稅:全球10%的“基準關稅”、對未簽協議伙伴的更高額關稅,還有所謂的“芬太尼關稅”。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數據顯示,如今美國進口有效關稅稅率接近19%,這是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家庭年均要多花2400美元在關稅推高的物價上。
![]()
法院早看穿了這套把戲。5月,國際貿易法院直接戳破:這部法律管的是“緊急措施”,不是“長期征稅”,總統沒權力把它當國會的征稅權用。8月,聯邦巡回上訴法院7比4維持原判,判決書說得更狠,允許總統借“緊急狀態”隨意征稅,憲法里“國會掌稅權”的規定就成了廢紙。現在案子遞到最高法院,就算保守派大法官以6比3占優,可別忘了2022年正是這家法院用“重大議題原則”否決了拜登的環保法規和學生貸款豁免,對“行政權侵蝕立法權”的紅線,最高法院向來不松口。
特朗普自己也慌了。他不僅高調宣稱要親自去最高法院旁聽——這種歷任總統幾乎沒做過的事,更悄悄放出了妥協信號。《華爾街日報》披露,美國已豁免數十種商品關稅,從黃金、LED燈到部分礦物、化學品,清單不長卻意味深長。明眼人都清楚,這是在提前縮小征稅范圍,萬一敗訴要退稅,壓力能小些。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早算過賬,敗訴的話到明年6月要退的稅最高可達1萬億美元,現在美國政府還面臨停擺風險,這筆錢根本拿不出。
![]()
更有意思的是坎貝爾拋出的訪華消息。這可不是突發奇想,半年多前特朗普剛搞完第二輪貿易戰,結果反傷自身。中國暫停進口美國大豆,狠狠砸在了他最鐵的農業州票倉;稀土出口限制又讓美國高科技產業鏈告急。福特汽車CEO上個月直言,光卡車零部件關稅就多花了20億美元,原定的美國工廠全停了。這種場景和2002年小布什對鋼鐵加稅如出一轍,當年汽車、家電行業丟了20萬個崗位,最后只能匆匆撤政策。特朗普現在更糟,既要扛經濟壓力,還要面對司法追責,想靠訪華帶點農產品訂單回去穩住基本盤,算盤打得叮當響。
中國這邊的回應透著十足的戰略定力。10月16日,王毅外長在北京會見了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這位美國資本圈的代表人物,成了傳遞信號的最佳橋梁。王毅外長說得明白,中美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但能不能走得遠,要看是想合作還是對抗。不搞“脫鉤斷鏈”、不愿對抗,但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想談可以,門沒關,但得拿出真東西,別光耍嘴皮子。
至于“中國是否能全面打贏關稅戰”的疑問,答案沒那么簡單。若特朗普被判非法,中國出口企業能拿回被額外征收的關稅及利息,談判桌上的籌碼會重得多,這是實實在在的勝利。可要說“全面打贏”,還為時尚早。法律勝訴要轉化為貿易成果,后續政策調整、產業鏈布局每一步都不能松。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早留了后手,已開始琢磨用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征稅,靠“國家安全”的由頭繼續操作,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套路,中國不得不防。
![]()
這場博弈里,主動權已悄悄轉移。過去是美國主導節奏,中國被動應對;現在是美國急著接觸,中國從容拿捏。最高法院的判決會影響一時走向,但真正決定中美關系的,還是誰能守住自身發展的節奏。特朗普想來中國?可以。但想靠一場“外交秀”就化解矛盾、穩住選情,恐怕打錯了算盤。中國要的是可持續的穩定,不是來了就走的熱鬧。11月5日的聽證會值得關注,但更該看清的是,關稅大棒砸不垮對手,只會反噬自身,這個道理,特朗普正在用代價慢慢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