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振寧先生日前去世,他在回顧自己一生時說:“我在西南聯大前后7年,對于我對物理學的認識、了解,有決定性的影響。”本文根據西南聯大的有關史料,對這7年楊振寧經歷的考試作了簡單的梳理。
![]()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的學生履歷卡
入學及畢業考試
1938年8月10日,西南聯大舉辦本年度招生考試,楊振寧參加考試,準考證上寫的是第一考場第8號。根據西南聯大1938年度一年級學生名錄,楊振寧入讀的是聯大化學系。為什么報化學系?楊振寧回憶是因為自己沒有讀過高中物理,但入學后,才發現對物理更感興趣,于是便轉入了物理系。這是當年西南聯大的辦學與教育方式:可以根據興趣轉專業。
1941學年度,楊振寧于西南聯大理學院物理學系畢業。當年共畢業11名學生,楊振寧姓名前標了A。從1939年開始,西南聯大對畢業生姓名前面標注字母以表明“來源”,原屬北大的姓名前冠P,原屬清華的標T,原屬南開的標N,在西南聯大報考的標A。顯然,楊振寧獲得了優秀畢業生稱號。
隨后,楊振寧進入清華研究生院學習,1944年7月畢業。畢業論文題目是《超晶格統計理論的研究》。4月18日,物理系教師趙忠堯向清華教務長潘光旦提交申請,對楊振寧、張守廉二人進行第一次科目考試。“物理系研究生張守廉、楊振寧二君業已通過德文考試,成績及格。茲定于5月12日(星期五)下午二至五時在西倉坡四號舉行第一次考試,考試委員擬聘請嚴慕光先生……鄭華熾先生、楊武之先生、葉企孫先生、吳正之先生、王竹溪先生及忠堯擔任”“楊振寧君為量子力學、統計力學及電力學”“轉辦理處預備地點并屆時略備茶點”。
這次考試推遲到19日舉行。楊振寧考了89分,張守廉考了85分,兩人順利進入論文答辯環節。趙忠堯再次向潘光旦申請:“茲定于7月14日下午1時半到3時在西倉坡四號舉行楊振寧君之論文考試,考試擬聘請吳正之、葉企孫、王竹溪、馬仕俊……錢臨照、黃子卿諸先生及忠堯擔任。”“楊振寧君之論文題目為:(一)《晶格常數和相互作用對有序度的依賴關系》;(二)《超晶格統計理論中準化學方法的推廣》”,請“轉告辦事處準備,并屆時略備茶點”。
由此,楊振寧順利完成了西南聯大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學業。
10月18日,103歲的楊振寧先生逝世,清華大學在訃告中如此評價:“楊振寧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通過楊振寧如上的考試科目和畢業論文,西南聯大給他在物理學上的決定性影響得到清晰呈現。
參加留美公費生考試
研究生還沒有畢業,楊振寧即參加了清華大學主持舉辦的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考試。
1941年4月10日,清華大學第十三次評議會通過了關于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考試的決議。一共24門學科,每科一名。物理是其中之一,明確注明:“物理(注重高電壓實驗)”。由于抗戰形勢緊張,12月26日,清華大學第四十四次校務會議通過決議:“本校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考試因國際戰事影響延期舉辦”;又因接到時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胡適先生來電,建議“為在國際戰事期間本校留美學生管理之便利”“在美組織臨時管理委員會”,本次會議決議“聘請胡適之、顧臨、趙元任、孟治、侯德榜五先生在美組織本校留美公費生臨時管理委員會,并請胡大使為主席委員”。
1942年9月5日,清華大學組織成立留美公費考試委員會,呈請教育部核準,校長梅貽琦擔任主席,潘光旦、吳有訓、施嘉煬、李書華、任鴻雋、王守競、湯惠蓀和一名部派代表擔任委員,共9人。
1943年夏,清華大學考選第六屆留美公費生規程推出,1943年8月16日到18日報名,8月26日起在昆明、重慶、桂林和成都同時進行考試。附則規定:“本屆公費生留學年限定為二年,但必要時得請延長一年”“本屆公費生取錄后,于必要時須依照考試委員會之規定,留國半年至一年作調查或實習工作,以求明了國家之需要。其工作成績經指導員審查認定后,資送出國。”規定考試科目,普通科目:“1.黨義;2.國文;3.英文”。物理學科目:“(注重高電壓實驗):1.微積分及微分方程;2.理論力學;3.電磁學;4.光學;5.近代物理”。對各科考試要求:黨義必須及格,其他科目總成績為100%,普通科目占25%,國文10%,英文15%;專業科目占70%,研究及服務成績占5%,畢業論文可算研究成績。
普通科目與物理各科命題老師為:黨義為周炳琳,國文為朱自清與楊振聲,英文為陳福田與莫泮芹,微積分及微分方程為趙訪熊,理論力學為周培源,電磁學為饒毓泰,光學為嚴濟慈,近代物理為趙忠堯。
本屆留美公費生正式考試時,楊振寧研究生還沒有畢業,但他還是報名參加了考試。總分68.71分,第一名,由此他被錄取為該屆留美物理科目公費生。
興趣成就的物理學家
在等待赴美留學的日子里,按照要求得做調查或實習工作,楊振寧在聯大附中教了一年《范氏大代數》,同時受馬仕俊教授場論課的啟發,教課之余開始研究場論。這為他后來取得的最偉大成就“楊-米爾斯規范場論”開啟了源頭。
1945年5月3日,清華大學第二十七次評議會通過第六屆留美公費生出國川資及待遇辦法,自四川至印度飛機費15000國幣,治裝費300美元,在印度候船及船費875美元,每月生活費150美元,到達后赴校旅費150美元。
楊振寧開始赴美留學,此時他已經確定學校和研究重點,擬入學校:普林斯頓大學,根據學校指定的指導老師趙忠堯和王竹溪老師的意見,研究方向確定為原子核物理,根據學校當初要求同時注重高電壓實驗。
1983年1月底,王竹溪教授在北京逝世,正在香港講學的楊振寧得知后,立即給王先生家屬發去唁電,隨后又飛往北京吊唁。他在唁電中說:“竹溪師生平勤實誠正,是朋友和學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許多科技人才。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
初去美國的楊振寧還是按照學校當初的要求,注重實驗,可楊振寧很快發現自己的動手能力太差了,他后來回憶說:“那時候我們的實驗室有個笑話,說‘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從那時起,楊振寧開始把精力完全轉向理論物理方面來。
根據興趣,楊振寧從化學轉到了物理;根據能力,楊振寧又來了一次華麗轉身。這為教育學立足“興趣”培養學生成長提供了經典范例。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館館員)
作者:李傳璽
文字編輯:李冰潔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周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