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個人的法庭 10萬人的依靠
——桃江縣人民法院三堂街法庭“楓橋實踐”走筆
□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盧靜 通訊員 顏志軍
![]()
巡回審判現場 盧靜 攝
在桃江縣三堂街鎮,一個僅有6名工作人員的基層法庭,用一系列扎實數據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調撤率高達68.17%,線上化解糾紛150件,依托人民調解機制成功調處糾紛130余起……這些數字背后,是桃江縣人民法院三堂街法庭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堅實足跡,更是基層司法深度融入社會治理的智慧體現。
10月20日,剛結束兩場庭審的庭長劉雅麗,與助理熊宇航、書記員廖菁一道,在法庭門口接待了一位前來咨詢的村民。這樣的場景,在這里十分常見。
“我們追求的不是簡單審結,而是真正把問題處理好。”劉雅麗說,“無論是判決還是調解,最終目的都是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這座坐落于資江畔的法庭雖小,卻承載著三堂街鎮與修山鎮近10萬人口的法律需求。面對繁重任務與有限人力,法庭以“前端化解、協同共治、服務下沉”為主線,將司法服務延伸至基層治理末梢,與鄉鎮綜治辦、司法所、村委會等力量協同聯動,構建起功能互補、多方協作的共治體系。
在法庭大廳左側的調解室內,專職調解員鄒珣知正在整理案卷。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畢業、擁有多年書記員經驗的調解員,她始終堅持耐心傾聽、真誠溝通、勤快跑腿的工作準則。今年上半年,轄區內一名在中心城區維克市場經營門店的群眾與鄰店因借貸發生糾紛。鄒珣知三次從鄉鎮趕赴幾十公里外的市區,組織雙方當面溝通。她的真誠最終打動了當事人,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在調解中,我們始終抓住矛盾焦點,耐心傾聽各方訴求。通過持續溝通,讓當事人感受到我們是真心實意為他們解決問題。”劉雅麗介紹,法庭建立了遞進式調解機制,即先行調解未果的案件,轉入庭前調解階段,由書記員和助理借助程序節點推動和解;若仍未成功,法官在庭審階段繼續組織調解。審判團隊緊密配合,靈活運用線上、電話等方式,層層設關、環環相扣,力爭在訴訟各階段實現矛盾實質性化解。
面對山區地域廣闊、群眾居住分散的現實,三堂街法庭積極構建“法官+綜治辦+司法所+村干部”的聯動工作機制,將巡回審判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通過聯合巡回調處、培訓“五老”隊伍等方式,將法庭的專業力量嵌入基層治理網絡,形成優勢互補的解紛合力。
三堂街鎮綜治辦干部黃盛華對此感受深刻。“在調解中遇到法律難點時,我們會第一時間與法庭聯系對接。”他說,這種聯動機制在化解一起學生校園受傷糾紛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該案中,學生被判承擔20%責任,但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履行。家長多次向政府求助,調解陷入僵局。劉雅麗在深入調查中發現,學校曾為學生購買監護人責任險,應承擔部分可通過保險途徑解決。經法官指導協調,最終通過保險公司理賠化解了矛盾。
此案的成功化解,讓基層調解組織深切體會到專業法律知識的重要性。黃盛華表示,綜治部門由此加強了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而法庭法官正好承擔起專業指導角色,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優勢互補。
在一起持續五六年的林地侵占糾紛中,一村民與當地企業因賠償問題僵持不下。其他村民均已接受補償,唯獨該戶因金額問題扯皮。鎮村多次調解無果后,三堂街法庭介入此案。
法官沒有糾纏于賠償數額的拉鋸,而是將焦點轉向侵占面積與當地市場行情。通過實地勘查、邀請專家測量,并參照當地林地租賃的實際價格,法庭首次為補償標準提供了清晰、合理的計算依據。隨后,法官在村里開展巡回審判,公開審理此案。在扎實數據和情理法結合的分析面前,村民心服口服,這起持續多年的糾紛終于圓滿化解。
“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劉雅麗說。將司法服務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小法庭也能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大作用。
來源:益陽日報
編輯:西土瓦
責編:沈斯彥
審核:陳正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