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村莊,32歲的楊明站在新裝修的婚房里,苦笑地說:“為了結婚,家里花了28萬彩禮,還背了債。但要是真取消彩禮,我可能連相親的機會都沒有。”
在河南某個普通的縣城相親角,一位母親直言不諱:“要是兩家條件差不多,對方男孩有房有車,我女兒當然選他。彩禮某種程度上是給我女兒的保障。”
![]()
當前關于彩禮的討論往往將之簡化為“陋習”或“買賣婚姻”,卻忽略了它在現實婚戀市場中扮演的復雜角色。彩禮,這個延續千年的習俗,在當今社會究竟起著什么作用?
01 適婚年齡“男多女少”,彩禮成為篩選門檻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40歲年齡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約1752萬人,這個數字背后是大量適婚男性面臨的擇偶壓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彩禮客觀上成為一種篩選機制。它不一定是女方家庭“漫天要價”,更多時候是在眾多潛在婚配對象中做出選擇的一個參考標準。
![]()
多位農村媒人證實,在性別比失衡嚴重的地區,彩禮數額往往水漲船高——這是最基本的供需關系在婚戀市場的體現。
當適婚女性成為“稀缺資源”,而男性在婚姻市場上競爭激烈時,彩禮自然而然地成為平衡供需的一種方式。
02 經濟條件代替個人魅力,成為普通男性的“入場券”
自由戀愛理論上更看重感情和個性魅力,但對許多經人介紹結合的普通年輕人來說,經濟條件往往成為首要考量因素。
一位婚戀介紹所負責人透露:“沒有物質基礎,很多男孩連見面機會都難得到。彩禮和房車成了他們的‘入場券’。”
在現實情境中,當女方面臨兩個其他條件相似的男性時,有能力支付合理彩禮的一方通常更受青睞。這并非純粹“拜金”,而是對未來生活保障的理性考量。
![]()
對普通家庭出身的男性而言,個人魅力、學歷、職業前景可能并不突出,彩禮和物質條件反而成為他們能夠努力達成的明確目標。
03 婚姻梯度效應下,底層男性被“擠出”婚戀市場
社會學中的“婚姻梯度”現象指出,女性通常傾向于選擇社會經濟地位相當或高于自己的男性。
這就導致了一個殘酷現實:處于社會經濟階梯底層的男性,往往成為婚姻市場中的“剩男”。
如果沒有彩禮這一明確標準,女性擇偶時可能會更加看重男方的家庭背景、個人收入和未來發展,這反而會使條件普通的男性更加缺乏競爭力。
在甘肅某地,取消彩禮的倡議反而導致當地普通農村青年結婚更難——女性更愿意流向城市,或選擇條件更好的男性,連基本的相親機會都減少了。
04 彩禮的雙重角色:不僅是傳統,更是保障
批判彩禮者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在許多婚姻中,彩禮最終轉化為新家庭的啟動資金,或作為女方在孕產期間的應急儲備。
一位剛結婚兩年的女性坦言:“當時父母要了16萬彩禮,他們留下了6萬,剩下的10萬都給了我。這筆錢在我生孩子后失業期間,成了我們家的救命錢。”
![]()
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尤其是對農村女性而言,彩禮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婚姻中的風險補償機制——補償女性因婚育可能面臨的職業中斷、收入減少及健康風險。
沒有人贊同天價彩禮,也沒有人支持將婚姻明碼標價。但簡單地取消彩禮,而不改變導致它存在的深層社會結構,可能會讓大量普通家庭的男性在婚戀市場中更加被動。
![]()
問題的核心不在于是否取消彩禮,而在于如何構建更加健康的婚戀觀念,改善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婚姻不再那么沉重地依賴物質條件。
只有當年輕人不再為基本生活擔憂,當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為育齡女性提供足夠支持,當性別比例逐漸平衡,彩禮才能回歸其祝福象征的本義,而非婚姻的價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