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雪山的小溪
雪松
一、青溪河邊的女
![]()
(4)清貧而愉快的學生生活
在靜寧寺東北中山中學求學的日子,有浸在稀粥里的清貧,也有裹著辣椒香的愉快——多年后回想起來,仍是母親心里最想念的時光之一。
東北中山中學,這所從抗戰烽火里遷來的中學,經費緊張,學校領導管控資金嚴格,學生們的日子自然緊巴。每日三餐像刻好的章程:早晚都是吃稀粥,只有中午那頓是白米干飯,能讓肚子稍稍“踏實”些,于是吃中午飯成了學生們全天最盼望的時刻。
入學第一天的早飯,同學們跟著老師按秩序走進食堂,八人一桌,桌上只擺著一盤鹽水蘿卜丁,白花花的蘿卜裹著淡鹽粒,是唯一的“菜”。母親捧著從家里帶來的小瓷碗,盛了一碗稀粥,老師的哨音就響了——飯堂里瞬間響起一片“呼呼”的喝粥聲,像風吹過麥田,滿是急切。母親剛喝了半碗粥,就見有人端著空碗往飯桶方向跑,桶邊很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人影攢動。
“快吃!去添飯!”鄰桌老同學急著提醒,“慢一步就沒了!”母親慌得加快速度,稀粥燙得舌頭發麻也顧不上,可等她攥著空碗擠到桶前,只剩桶底散落的二三十個頭發夾子,稀粥早見了底。
![]()
上午第三節課還沒上完,母親的肚子就開始“咕咕”叫,空落落的胃里發慌,像揣了只亂撞的小兔子。她攥著筆桿硬撐,直到午飯鈴響,她抱著小瓷碗往食堂沖去。
“你吃飯慢,換個大碗,盛飯時使勁按緊!”一位大同學拉住她,指了指自己的一個粗瓷大碗,母親點點頭。中午總算吃上一碗冒尖的“帽兒頭”飯,可蘿卜丁早被吃完了——半碗飯下肚,筷子就落了空,剩下的白米飯只能“瞪著眼睛”硬咽,米粒刮得喉嚨發澀。后來同學們給這種吃法起了個逗趣的名字:“吃鼓眼飯”。
到了晚上,母親雖換了大碗,卻還是因動作慢,只喝了一碗稀粥。熄燈哨聲一響,肚子又“咕咕”地抗議,她縮在被窩里,只能任由饑餓翻涌,好在瞌睡來得快,迷迷糊糊間,忘記了饑餓,便沉沉地睡著了。
日子久了,母親竟也“餓慣了”——再聽肚子叫,也不覺得難受。或許就是從那時起,她的飯量定了型:即便后來參軍,能敞開肚子吃飯了,母親每餐也只吃二兩,一輩子沒變。
在母親的寢室和班級里,李淑昭同學是母親那時最佩服的人。她家在離靜寧寺八九里的新店子鎮,每到周六就能回家。有次她回來,胳膊夾著個沉甸甸的大搪瓷缸(東北同學叫它“缸子”),缸子封得嚴嚴實實,還透著股香味。“這里面藏的啥寶貝?”大家圍著她,眼睛都亮了。“你們猜猜?”李淑昭笑著晃了晃缸子,像揣著秘密的大姐姐。“回鍋肉!”“炒雞蛋!”答案全往葷腥上靠,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這菜呀,好吃還耐放,夠咱們一桌吃一星期!”她得意地掀開蓋子——里面竟是油亮亮的七星辣椒面,拌著細鹽,紅油裹著辣椒粉,香味“嗡”地一下散開!
大家瞬間歡呼,紛紛伸筷子夾一點往嘴里送。咸香先漫開,緊接著,辣勁“噌”地竄上來,眼淚“唰”地就流出來了——威遠的七星辣椒,辣得夠勁,卻也香得勾人!用這油辣椒拌鹽當下飯小菜,成了全班公認的“創造發明”。
第二天中午,剛要“吃鼓眼飯”,李淑昭“啪”地掀開缸子。滿桌人立刻圍過來,夾一筷子拌進飯里,張嘴就嚼——辣得齜牙咧嘴,卻舍不得停,眼淚流著,笑聲也飄著,熱汗順著額頭往下淌。連吃飯慢的母親,也被辣味勾著,破例扒了兩大碗白米飯。鄰桌的同學忍不住,也伸著筷子來“打游擊”,哪怕只夾一點點,也辣得直跺腳,卻笑著喊:“再來點!”“李淑昭,你太偉大了!”飯后,大家拍著鼓脹的肚子,圍著她歡呼。沒過多久,這“發明”傳遍全校,四川人吃得過癮,東北人也跟著上癮,以前不吃辣的,也成了“油辣椒迷”,一場“油辣椒熱”在校園里經久不衰!
中山中學的日子雖清貧,卻有溫度——大家以校為家,老師是喊“慢點跑”的伯伯、遞熱水的阿姨,同學是補衣服的姐姐、教做題的哥哥。李淑昭比母親大四歲,見她衣服破了,就掏出針線,坐在樹蔭下幫她縫;郭正容比母親大一歲,見她被子臟了,就拎去河邊幫她洗,針腳里、水花里,全是暖意。
![]()
母親那時是個“書迷”:上課盯著黑板,鉛筆在筆記本上“沙沙”寫,把老師講的話都記在本上;下課,她不跑鬧,抱著小說、詩歌坐在臺階上讀,陽光落在書頁上,連風都輕了。她還琢磨出一套獨特的學習方法——“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即平時上課聚精會神,作業按時完成,從不拖沓。該休息時就跟著同學跳皮筋、踢毽子,瘋得滿頭汗;考試前認真復習,把筆記翻透。臨考前一天就徹底放松,傍晚去河邊散步,晚上早早睡覺養足精神。憑著這套方法,她的成績總在班里靠前,紅榜上常能看見她的名字。
可母親也有“軟肋”——體育。她跑不快,跳不高,更跳不遠。每次體育考試都是60分,剛夠及格。有一年,年級統考,老師和同學都覺得她能沖名次,各科都穩,就怕體育拖后腿。班主任特意去找體育老師商量:“讓她考投籃吧,孩子手巧。”班主任又喊來投籃高手李吉玄同學:“幫你妹妹練練!”接下來半個月,操場邊總見兩人身影——李吉玄教母親投球姿勢、瞄準技巧,母親跟著練,手心磨出繭子也不停。考試那天,她站在籃下,抬手、投球,“唰”地進了!最后命中率竟有八九成,考了80分!拿到成績時,母親紅了臉——這分數,是班主任的操心、體育老師的通融,同學李吉玄的耐心指教,加上自己的努力結出的碩果。
母親愛唱歌,識譜卻不行,急得直跺腳。外號“小公雞”的劉玉華,聲音清亮,見她著急,就拉著她坐在花壇邊,伸著長脖子教她:“這個是哆,那個是咪,跟著我唱!”在中山中學,母親學會了識譜、學會了好多歌:唱《黃河大合唱》時,全班一起吼,震得窗戶都發顫;唱《喀秋莎》時,輕輕哼,風都軟了;還有《游擊隊之歌》《茫茫大草原》等,每首歌里,都藏著青春的模樣。唱歌使母親愛上了音樂和文學。
此外,母親還愛上了樂器——笛子、月琴。每天晚上,下自習后到睡覺前,她總會和同學抱著月琴,吹著笛子合奏一番。《良宵》的輕快、《云中鶴》的悠揚、《昭君怨》的婉轉,在夜里流淌。抬頭望,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的,半邊月亮像黃玫瑰似的掛著,琴聲裹著月光,令她如醉如癡,仿佛要隨著旋律飛向遠方……
(未完待續)
![]()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雪松:本名唐雪松,生于1957年4月。1975年高中畢業后到西昌鹽源縣衛城公社下鄉。1977年高考進入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成都市金牛區政府工作至退休!
![]()
作者: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