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熏火燎中,金黃的玉米粒在烤爐上噼啪作響,躍起零星火花。誰也想不到,這抹閃爍的火焰,竟點燃了一場關乎糧食、道義與生存的無聲戰爭。
作者 | 苗子米
編輯 | 磊叔胖
題圖 | 截圖
山東煙臺“林林烤肉”的老板老林,守著他那用了五六年的玉米烤爐,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突然成為眾矢之的。店鋪門口那塊“玉米燒烤,環保健康”的招牌,在市場監管部門上門后悄悄摘下,像極了戰敗方降下的旗幟。
“我們用的都是受潮玉米、陳化糧,人根本吃不了。”老林的聲音里透著無奈。他每年從周邊農戶手里收購大約六百斤玉米,每斤一塊三到一塊五,價格不比市場低。對那些農民來說,這些原本可能爛在倉庫里的玉米,如今能換成現錢,簡直是雪中送炭。
但在另一些人眼中,這卻是對糧食的“褻瀆”。
一、被點燃的爭議
![]()
反對者搬出了《反食品浪費法》,言辭鑿鑿:玉米作為主糧,全國七成用于飼料,直接焚燒屬于低效消耗。
他們不會提及,全球約22%的玉米本就用于工業燃料。他們更不會走進那些堆滿受潮玉米的農戶家中,看看那些因無法進入正規渠道而瀕臨絕望的眼睛。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商家花錢買玉米當燃料,既幫農民打開了銷路,又讓小店有了特色,污染還比木炭小。”然而,一旦被拍成視頻傳到網上,立刻引來各種“上綱上線”:“糧食安全不容挑戰”、“生態紅線不能碰”、“浪費糧食可恥”……
這場爭論,觸動了中國人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生產始終面臨著嚴峻考驗:耕地質量下降、水資源短缺、土壤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糧食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確保糧食增產依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有效的手段。
但現實從來不是非黑即白。
二、被忽略的糧食分級
![]()
在批評者眼中,所有玉米都應該成為食物或飼料;實際上,糧食有著嚴格的分級標準。那些受潮、發霉的玉米,根本無法進入人類食品鏈條,就連用作飼料也需要嚴格處理。
老林買的正是這些“殘次品”。諷刺的是,如果沒有他的小店,這些玉米很可能完全浪費。而現在,它們至少找到了歸宿——哪怕最終化作青煙。
有專家建議,當務之急是“建立糧食分級標準,明確‘燃料玉米’僅限不可食用的殘次糧”,同時“搭建滯銷糧定向處理平臺,推動次級玉米進入深加工鏈條”。
這些問題,遠比簡單地禁止一家燒烤店使用玉米作燃料要復雜得多。
三、柔性的執法與剛性的現實
![]()
市場監管部門最終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原則規勸老林停止使用玉米作燃料。沒有罰單,沒有強制措施,只有“規勸”。
這種柔性執法頗值得玩味——因為沒有明確的處罰依據,只能從節約角度進行勸導。老林選擇了配合,下架了宣傳視頻。
但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
那些曾經將滯銷玉米賣給老林的農戶,現在必須尋找新的出路。而老林則要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玉米一塊五一斤,木炭卻要三到五元。對于一家小本經營的路邊店來說,這筆差價不是小數目。
有人建議使用玉米芯或秸稈顆粒作為替代燃料,燃燒效率接近玉米粒,還能避免消耗主糧。這或許是更好的解決方案,但需要設備和技術的投入,對一家小燒烤店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四、大聰明又“賭贏”了
![]()
一家燒烤店的玉米燃料爭議,折射出中國糧食問題的復雜圖景。
一方面,我國部分糧食品種再次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另一方面,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的局面并未改變。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耕地和水資源的狀況,化肥、農藥的投入,直接決定著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老林的燒烤店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在糧食問題上的焦慮與矛盾:既希望農民增收,又擔心糧食浪費;既鼓勵小微企業創新,又害怕觸碰紅線。
真正的出路或許在于“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這需要系統性的變革,而非簡單的一禁了之。
夜幕再次降臨,老林的燒烤店依舊飄出陣陣肉香,只是少了那份玉米燃燒特有的甜香。那些曾經因他而增收的農戶,此刻或許正對著倉庫中受潮的玉米發愁。
輿論場非黑即白的喧囂之下,存在著無數個灰色地帶——那里,才是真實的中國。“大聰明”當然不懂這個道理,他們有“賭的成分”,最近他們運氣爆棚,一直“贏”。市場監督局規勸,老林的視頻下架,他們又“贏”了。
我嫉妒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才華”。
來源/紅星新聞《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網友憂浪費糧食,店家稱系采用陳苞米 是否合理?專家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