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www.pexels.com
撰文:
連彬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副研究員
雷蕾 羅格斯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責編:錢岳
1
“向成人期的轉型”
在人的一生之中,青年時期是充滿變動與挑戰的重要階段。青年人在二三十歲時要集中地經歷完成學業、進入職場、經濟獨立、組建家庭等一系列轉變。在當代社會,隨著大學擴招、就業推遲、婚姻延遲以及經濟不穩定性的增加,青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些向成年人的轉變,也會在過程中遇到更多的挑戰。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給予的支持尤為重要。在一些西方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與父母同住,以便得到經濟上和住房的支持。一些學者認為這是個社會問題,會影響到青年人的個人發展和父母的生活質量。
在中國,人們對兩代人同住的態度與西方社會有所不同。不同社會的經濟發展階段和住房供給狀況也會限制人們的選擇。從傳統上說,東亞社會從父居的習慣十分深厚,很多已婚青年人與男方父母同住,比例遠遠高于西方社會。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初婚年齡的持續上升,青年人從離開學校到進入婚姻的過渡期越來越長。這段單身的時段里,是和父母同住還是獨立居住成為當代青年人的重要選擇。跟父母同住更經濟實惠,但也避免不了產生親子矛盾;搬出去住可能更有利于青年人尋找工作和社交機會,但是經濟壓力隨之而來。
青年人的居住安排不僅反映自己的意愿,也深受社會結構與歷史背景的深刻影響,比如教育擴張、家庭資源差異、就業機會分布、人口流動趨勢以及住房供給的變化等等。我們經常會在熱搜里看到諸如“啃老”、“躺平”、“全職兒女”之類的社會新聞,也說明這類現象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青年居住安排不僅體現了個人與家庭的決策,也是家庭結構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社會整體的家庭模式演變具有深遠影響。然而,關于我國青年居住安排的研究仍然較為不足。
![]()
▲來源:www.pexels.com
2
2000年以來中國城市地區青年的居住安排變化
近期,我們在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研究了中國城市地區未婚青年居住安排在過去十幾年間的變化。我們將18-35歲未婚青年的居住安排劃分為兩類:(1)與父母同住;(2)獨立居住。獨立居住既包括青年獨居,也包括青年和非父母的他人同住。我們使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 2003-2018)數據,希望回答三個問題:
(1)過去的15年里,我國城市地區未婚青年的居住安排發生了什么變化?
(2)哪些社會因素變遷推動了青年居住安排的變化?
(3)不同社會群體在居住安排上的差異呈現出怎樣的演變趨勢?
![]()
我們得到了幾個主要的研究發現。
第一,自200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城市地區未婚青年的獨立居住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時大約有18%的城市未婚青年獨立居住,到2018年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45%。其中絕大部分青年是獨住或者與他人合住,只有約7%的青年處于同居狀態。
![]()
第二,不同群體在居住安排上存在差別。我們發現總體上在職和收入較高的青年更可能獨立居住,說明有經濟能力的青年更能實現自己的獨居意愿;外來青年也更可能獨立居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外出到城市務工,父母大多不在當地,所以不具備與父母同住的條件。另外,來自富裕家庭的青年反而更可能與父母同住,這與“羽毛窩(feathered nest)”(Avery et al., 1992)觀點相符,即父母居所豐富的資源,也包括父母優厚的物質條件,會對青年形成吸引力。來自貧困家庭的青年由于父母居所資源的短缺,例如住房條件有限、經濟壓力大等,可能不得不離家獨立居住。同時,本地住房市場也有影響,在租房和購房機會多的城市,青年更可能獨立居住。以上的社會經濟因素在過去15年的變化大約能解釋青年居住安排隨時間變化趨勢的45%。
第三,我們還研究了這些社會因素影響的強弱在過去15年間的變化。從2003到2018年,青年人就業和收入對獨立居住的影響在減弱。這種變化可能和住房改革有關。在2000年代初期,很多單位還會分房子,住房和工作單位的類型關聯很強,所以我們能觀察到就業對獨立居住有直接的影響。隨著住房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市場的擴大,就業相關要素對獨立居住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弱。另外,本地和外來青年居住安排的差異也在縮小,這種縮小主要來源于近年來本地青年也更多地選擇獨立居住。家庭經濟條件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在2000年代初期,富裕家庭的子女可能由于父母的住房條件好,更少獨立居住;但到2010年代末,他們與一般條件家庭的青年一樣有可能選擇獨立居住,甚至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更容易實現獨居。
當然我們必須強調,獨立居住并不意味著青年具有房屋產權,也不一定表示住房條件更優越。隨著住房商品化和租賃市場的發展,租房也是青年獲得獨立居住的重要方式。
![]()
▲來源:www.pexels.com
3
結語
我們的研究在宏觀上描繪了青年人居住安排在過去15年間的變化,也分析了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化對青年人的居住選擇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觀察到的中國城市地區未婚青年獨立居住比例的上升,與韓國、英國、美國等國一人居和非親屬共居的上升顯示出一致性,但我們的研究也反映出中國社會很多獨特因素對個人和家庭產生的影響。我們需要把個人的生命歷程置于社會環境和歷史進程中來理解。
隨著我國青年婚育的不斷延遲,我們預期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獨立居住。國際研究表明,與父母同住可能對父母和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長期與父母同住還可能延遲青年在其他人生領域的轉變,例如建立親密關系、婚育、就業等。在中國語境下,由于集體主義和家本位文化的影響,同住模式對父母和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的不利作用可能相對較弱。然而,與其他社會類似,父母提供的住房支持在緩解青年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可能推遲其進入婚姻和就業階段的進程。未來仍需更多實證研究,深入探討中國青年居住安排的變化對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所帶來的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Lian, B. and Lei, L. (2025), Who Achieves Residential Independenc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Never-Married Young Adults in Urban China, 2003–2018.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51: 1205-1238. https://doi.org/10.1111/padr.70021
制版編輯:楊楠
- 更多相關文章 -
![]()
權威、嚴謹、客觀
我們帶你體驗不一樣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