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年發掘
位于吳中的蘇州塘北遺址考古
迎來重大突破
10月18日
塘北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專家論證會召開
十余位國內相關領域
專家學者齊聚蘇州
就該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進行研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
![]()
◎塘北遺址發現的馬橋文化、“后馬橋文化”、西周、春秋等先秦遺存,較為完整地呈現了太湖東部地區青銅時代的文化發展序列,填補了這一時期的序列空白。
◎該遺址出土的“后馬橋文化”遺存具有典型性,系“后馬橋文化”時期的代表性遺址,因與“泰伯奔吳”時代相當,為探索吳、越文化的起源與形成提供了重要實證。
![]()
![]()
△專家學者考察塘北遺址。
塘北遺址
位于蘇州市吳中區郭巷街道
現存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
系2022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對該處地塊進行考古前置工作時
發現并發掘
塘北遺址主體遺存年代
為崧澤文化至商周時期
尤以馬橋文化
“后馬橋文化”遺存為特色
2023年至2025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與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實施了三輪主動性考古發掘,合計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初步探明遺址地塊內存在3個先秦聚落群。
在重點發掘的北部聚落群,考古隊揭露出崧澤文化時期土臺1處,以墓葬為主;馬橋文化、“后馬橋文化”時期土臺各1處,以生活類遺存為主,另發現馬橋文化墓葬4座、“后馬橋文化”墓葬1座及疑似堆燒窯2座等。
“后馬橋文化”時期遺存
是塘北遺址近年發掘的重大發現
![]()
△塘北遺址“后馬橋文化”時期壕溝、臺地航拍照。
在遺址地塊的北部,一處“后馬橋文化”時期的基本聚落結構顯現:
以臺地與壕溝的組合為主,臺地之上多為灰坑、水井、紅燒土等生活類遺跡,另有墓葬1座、疑似堆燒窯2座。
遺址內出土較多陶瓷器、石器及骨器、青銅器等遺物,其中,銅鏃、銅斧等青銅器具有殷商文化特征,為目前蘇州地區年代最早的青銅器。
![]()
△塘北遺址揭露的“后馬橋文化”地層。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塘北遺址考古發掘領隊車亞風介紹:
塘北遺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的此類遺存基本反映了“后馬橋文化”遺存的文化面貌,其層位關系明確、器物組合完整,是“后馬橋文化”時期的代表性遺址。
遺址出土的陶釜、甗、鼎、三足盤、豆等器物不僅組合完整,且器物上具有篦刷紋等明顯的地方特征,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
△塘北遺址出土的“后馬橋文化”時期豆盤。
這些塘北遺址出土的“后馬橋文化”器物,融合了本地、寧鎮、中原、贛鄱等地區的文化因素,體現了該遺址與周邊地區較頻繁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作為晚商至周初環太湖東部地區的區域性中心遺址,與環太湖北部的花山-佘城遺址、南部的毘山遺址等共同構成了環太湖地區晚商至周初的中心遺址群。
![]()
△蘇州考古博物館內陳列的具有鮮明“后馬橋文化”特征的塘北遺址出土文物。
專家觀點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水濤肯定道:“這個遺址的內涵非常豐富,序列完整,而且在發掘面積不太大的情況下已經出土了眾多‘后馬橋文化’時期文物,應該說是典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兩周考古專委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徐良高亦指出,將塘北遺址放在更大的時空背景下研究,能看出商王朝在環太湖流域的發展變化脈絡,對于研究中國東南部地區當時的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圖文來源于“吳中發布”,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