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曹植文采飛揚,南朝詩人謝靈運稱贊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也因為才華,曹操差點選定曹植作為繼承人。奪嫡失敗后,曹植多次被迫遷徙封地。但曹植與佛教,卻因此有了一段淵源。
![]()
曹植的一生
曹植是曹操與卞夫人之子,曹丕同母弟弟,少年早慧,年十歲余,便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亦能文,援筆立成,深受曹操寵愛,幾欲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飲酒無度而失寵。
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后的十幾年里,多次被迫遷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臨淄侯。曹丕、曹叡相繼稱帝后,屢遭迫害打壓,創作了廣為人知的《七步詩》表達當時的煎熬與憤懣。
![]()
公元221年,曹植被貶為安鄉侯,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229年,曹叡徙封叔叔曹植到東阿,232年該封陳王,同年郁郁死于壯年(41歲)。正是在東阿,曹植與佛教產生了一段神奇的淵源。
曹植創制梵唄
陳思王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巖岫里有誦經聲,清遒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衿祗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梵唱皆植依擬所造。——《異苑》
據《異苑》及其他史料記載,曹植在東阿的時候,曾經登臨東阿縣城西南的魚山。忽然聽聞天上山間有誦讀佛經的聲音,清遒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感覺非常有靈氣。于是恭敬聆聽,并跟著唱和。現在誦讀佛經的梵唱,都是當年曹植所創制的。
![]()
梵唄(fàn bài),古時又稱“魚山”,是“魚山梵”或“魚山唄”的簡稱,是民族傳統音樂范疇。因三國時魏陳思王曹植在魚山聞梵制唄,始創梵唄而著名。自此,中國佛教有了梵唄的流行。
禮樂是中華文明的代名詞,梵唄是禮樂文明的重要載體。“立于禮、成于樂”,梵是禮更是道,唄是樂更是德。梵,清凈、止斷、如禮如法之道;唄,歌贊、供養、和雅稱嘆之德。
梵唄是口傳心授的覺音“非物質文化遺產”音聲學科,通過音聲建立法界音聲海。梵唄是中國人發展構建佛教思想而形成獨特佛教理論音聲自性法門,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典范成功案例,是中國佛教音樂的開端,為中國聲韻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
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既通般遮之瑞響,有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今浴佛贊)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后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
后世簡稱“梵唄”,現全稱“魚山梵唄” 。等同印度聲明學的中國漢化念經體系,也是解決漢梵“單奇”、“重復”唱誦的體系,是中國化梵唄標準原聲的簡稱。歷史以來魚山成為正宗梵唄標準的代名詞。
![]()
自陳思王曹植始創梵唄,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陸續發展和提倡梵唄,開始嘗試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另創新聲改編佛曲,使古印度的聲明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興盛至今。
曹植被徙封到東阿,是曹丕、曹叡父子打壓諸侯王的措施之一,沒想到無心之舉,居然促成了曹植創制梵唄,實在是非常傳奇的一段經歷。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百家說史#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