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少林寺原方丈釋永信出事的新聞上了熱搜,網友的評論幾乎一邊倒:
“去個寺廟不光得買票,燒香、撞鐘、求簽,全都要錢。”
“外面的香不讓帶,非得買廟里的——結果幾百塊一捆。”
“講價就是‘不誠信’,不講價就是‘被收割’。”
一句話總結:現在的寺廟,更像景區,而不是信仰之地。
于是有人發問:
“為啥中國的寺廟要收費,西方的教堂卻可以隨便進?”
其實,答案一點都不復雜——理念不同,定位不同,制度不同。
![]()
?一、寺廟成了“文旅景點”,教堂是“信仰場所”
先別急著比較收費,得先看各自的定位。
在中國,很多寺廟的身份早就不再單純。
它既是宗教場所,也是旅游資源。
一旦被列為“重點文保單位”或“4A級景區”,
背后就有文旅局、宗教事務局、寺管會多部門參與管理。
這意味著什么?
門票收入、香火收入、場地租賃,全成了運營的一部分。
對普通香客來說,去寺廟更多是為了求平安、求財運、求子、求官。
于是,“捐香火錢”成了帶著功利目的的消費行為。
說白了——信仰在退場,生意在登場。
反觀西方的教堂,人家從一開始就是**“信仰為本”。
無論是做禮拜、聽布道還是懺悔,統統免費。
教堂不是景點,而是靈魂的“避風港”。
人進去不是為了“求回報”,而是為了釋放心里的罪與苦。**
這就是根本的差異:
中國的寺廟,是經濟邏輯;
西方的教堂,是信仰邏輯。
![]()
二、寺廟靠收費生存,教堂靠制度支撐
別忘了一個現實問題:
在中國,寺廟沒有財政撥款。
它們的水電、修繕、僧侶生活開支,全靠自己維持。
要是不收門票、不設功德箱,
很多寺廟連香油都買不起,更別說修廟養僧了。
而在西方,情況完全不同。
教堂的收入來源非常穩定:
- 信徒定期捐獻
- 教會統一撥款
- 有的國家還直接征收“教會稅”。
比如德國,每年有兩千多萬人繳納教會稅,
總額高達130億歐元。
這筆錢足夠讓全國幾千座教堂免費對外開放。
換句話說:
教堂不靠門票活,寺廟不靠收費就活不下去。
制度不同,生態自然不同。
![]()
三、別神話教堂:它們也“選擇性”收費
當然,教堂也不是“全免費”。
比如巴黎圣母院——主堂隨便進,但登鐘樓要買票;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做禮拜免費,但上穹頂要收費;
倫敦圣保羅大教堂——信徒可免費禮拜,游客參觀得付錢。
區別在于:
教堂把“信仰區”和“旅游區”分開。
信徒的信仰,不該被金錢攔在門外。
而游客的拍照打卡,那是文旅行為,收費也合理。
反觀國內,寺廟的香火區、參觀區、祈福區,全混在一起。
香客不燒香不行,燒香又要花錢——
這不是宗教收費,而是商業包裝。
![]()
為什么教堂不收費,寺廟要收費?
不是誰更高尚,而是體制與文化的結果。
- 西方的信仰體系有完整的財務與管理支持,
教堂能靠制度“免費”; - 中國的寺廟則在自負盈虧的市場中求生存,
只能靠香火錢“養活自己”。
真正的問題,不在收費本身,
而在于:收費背后有沒有信仰、有沒有公信力。
畢竟,
信仰不該是商品,
燒香也不該變成“套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