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不是常聽到一句話:“地方財政很緊”?
很多人以為這是媒體制造焦慮,其實——
這不是喊狼來了,而是真到了“錢袋子癟了”的階段。
![]()
一、賣地的錢,真的越來越少了!
我們先看最直觀的賬本。
2024年一季度,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僅為8147億元,同比再跌6.7%。
要知道,從2019到現在,這條曲線幾乎一路下墜:
2019年:12499億元;穩定期
2020年:11117億元;下滑
2021年:16467億元;巔峰
2022年:11958億元;斷崖式下跌
2023年:8728億元;雪上加霜
024Q1年:8147億元;仍在掉!
一句話總結——
“土地財政”這座靠賣地支撐的金山,已經塌了一半。
![]()
? 二、地方政府有多依賴“賣地”?你可能想不到!
拿真實案例說話。
貴陽2021年財政總收入976億,其中光靠賣地就進賬631億,占比高達65%。
也就是說,地方財政的三分之二,靠的是土地!
而根據《中國賣地財政依賴度報告》,
全國至少有50多個城市賣地收入占比超過50%,
從“靠地起家”到“地賣不動”,地方財政幾乎被掏空。
這不是哪一城的悲劇,而是一個模式的盡頭。
![]()
三、財政緊張帶來三連鎖反應:錢少、債多、服務降
① 債務壓力爆表
過去十年,地價火爆,地方搞基建、擴城、修路,全靠一個字:“借”。
現在地賣不動了,債務就像雪球。
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總額逼近30萬億元,同比再增10%。
而多地信用評級被下調,融資難、利息高,連“借新還舊”都越來越吃力。
財政緊,就連發工資都得掂量著來。
② 投資項目大幅收縮
沒錢最先砍什么?——項目!
地鐵延建、道路停工、城市更新擱淺……
2023年全國基建投資下降約5%,
基建一冷,經濟自然減速。
不是地方不想干,是真沒錢干。
③ 公共服務開始“縮水”
這才是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痛點:
垃圾清運延后、醫保報銷收緊、學校擴建暫停……
這些變化背后,正是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直接表現。
財政吃緊,從紙面數據變成了生活現實。
![]()
四、路走到這兒,靠“賣地”度日已走不通
地方財政要“續命”,必須動真格地改革:
? 一是
從“賣地財政”轉向“產業財政”,發展制造業、科技業和本地消費,
用企業稅收和就業人口撐起收入,而不是靠一次性土地交易。
? 二是
停止“攤大餅式擴張”,
能延期的項目就緩一緩,非剛需建設堅決砍。
財政要回歸“花得少、管得準、用得穩”的邏輯。
? 三是
未來的城市競爭,不在誰有地賣,而在誰能“養產業、聚人氣、穩稅基”。
真正的“財政安全感”,來自城市吸引力,而非土地出讓。
![]()
五、財政轉型,是中國經濟新的“拐點”
從“賣地財政”到“城市能力財政”,
這是一場結構性變革,也是一次“深呼吸”式的調整。
過去十年,我們靠地皮換了速度;
接下來十年,我們要靠產業換來穩度。
根據國家財政部測算:
只要地方經濟能實現每年4%稅基增長,
就能逐步填補土地收入下降的缺口。
關鍵是,要有可持續的經濟動能。
![]()
你可能不關心地價、財政,但一定感受到了——
醫保收緊了、項目停了、學校慢了……
這些看似“局部問題”,其實都來自同一根源:錢不夠用了。
這是中國財政體系轉型的必經陣痛:
從“靠地生財”走向“靠人活錢”;
從“賣未來”變成“養未來”。
接下來幾年,哪個城市能最先擺脫“土地依賴”,
誰,才是真正的新一線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