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城北突出部的作戰中,俄軍與烏軍反復爭奪突出部其實有自己的不利所在。
關鍵就是俄軍在這一區域沒有控制較大體量的定居點,導致淺縱深區域無法囤積過多兵力、裝備和資源。
![]()
如上圖中公路以北區域俄軍控制區,縱、橫各20余公里,總計有20多個村子,但沒有一個千人鎮,所有村莊的戰前人口加起來只有約5000人,可想其體量大小;而且公路以南的相當縱深內,其實也是小村莊居多。
這就使得俄軍即便集中兵力多,也很難順利投送到一線,而烏軍背靠幾座大城,出兵、出裝備反倒便捷很多。
因此具體到一線交戰時,俄軍面臨的壓力很大,而這次所謂的“豬突”攻擊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
為何說是所謂的“豬突”攻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豬突呢?
![]()
因為說到底,俄軍的這一隊裝甲車輛其實并不是用于突擊烏軍陣地之用的。
從戰區內烏軍各支部隊拍到的畫面顯示,俄軍裝甲車隊始終都是在俄方控制區內行動,包括進退均是如此。
![]()
俄軍車隊實際上是從更后方的奧切列季涅鎮(距前線約30公里)開出的,烏軍的無人機和普通炮火打不到這里,鎮內的建筑物和工事也可以提前儲備較多裝甲車輛。
然后俄軍車隊從奧鎮開出,沿道路向西北方向運動,在開進至馬利尼夫卡附近時被烏軍偵察無人機發現,隨后對俄軍車隊發起炮擊和無人機打擊。
而俄軍車隊雖然開向的是烏軍目前控制的沙霍夫,但并未對該地展開突擊,實際執行的是向前線輪換兵員、補充物資,以及撤回傷員等任務。
![]()
也就是說,俄軍這次的裝甲編隊本身并不是“豬突”用的,可因為靠近戰線就會遭到炮擊和無人機攻擊,所以給人感覺好像這對車輛是來沖烏軍陣地了。
但實際上這隊車輛一直都在俄軍控制區內活動,它連兩軍交戰的灰色地帶都沒有觸及。
如果真是裝甲突擊的話,俄軍并不在乎載具的折損,甚至哪怕都損失掉了,也要將步兵強行送上敵軍陣地。
這次的俄軍車隊完成輸送任務后就返回,顯然不是“豬突”式進攻,烏軍也只是在無人機和炮火的打擊范圍內對俄軍車隊進行攻擊。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俄軍為何要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下出動加強連級裝甲車隊往返于前線,而不是將其用于直接突擊。
答案就在于本節前半部分所講——俄軍在這一地區沒有控制比較大的定居點,所以沿途很難設置理想的“整補基地”,致使延伸到一線的步兵作戰壓力甚大。
![]()
如果按照滲透作戰的方式補給,俄軍步兵得自己背負彈藥物資,徒步20公里才可以到達前線,可步兵才能背多少東西?這一過程又有多困難?
![]()
當然,出動摩托車以及無人機空投的話,也可以解決部分補給,可還是運量太小了,而且這一過程其實也會遭到烏軍的襲擊。
由于烏軍方面背靠若干大城作戰,所以輪換補給條件要更好,甚至出動裝甲車輛抵達前線的“暴露”距離都要更近些,使得一線的俄軍還要面臨相當嚴峻的反裝甲作戰任務。
所以俄軍既需要給一線補充兵力、補充武器彈藥,又需要將傷員也撤出,最好就是冒險出動較多的車輛突然來一波。
這種加強連級的車隊在己方控制區比較難走了,要讓它還要繼續沖烏軍陣地,想想也知道根本不夠用的。
俄軍當然也知道如此出車的話會有損失,但這也是必要代價。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俄軍第40海軍步兵旅現在也在這個戰區,該部之前在南頓作戰的時候有比較豐富的連級車隊突進經驗。
![]()
所以這次出動的單位大概率就是該部組編出動的,相對來說他們應對炮擊、無人機的經驗更為豐富些,而且可以盡量減輕些損失。
從這次俄軍裝甲車輛的行動來看,它是在抵達目標后又成功返回的,也就是說投送目的達到;而車輛在返回時被打了幾輛,但也沒有烏軍報的那么多,其實總的來說也還可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