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月,我國汽車銷量達到了創紀錄的224.1萬輛。
2025年1~9月份,我國汽車銷量合計達到了1700萬輛。
根據今年中國汽車銷量的勢頭,9月份就擁有40多個汽車品牌,70多款車型發布,各大車企都在全力沖刺進入最后的階段。
而值得一提的是,銷量在300萬輛的“第一梯隊”車企有兩家,一家是比亞迪,另一家是上汽。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佼佼者,比亞迪不僅是在國內的銷量冠軍,更是海外新能源的銷冠。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就高達320萬輛,其中海外銷量已經突破70萬輛。
而銷量排名第二的上汽集團,確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9月份整車批售達到了43.98萬輛,同比增長40%以上。今年1~9月份銷量累計達到了319萬輛。
處于第二梯隊的車企,吉利的表現也很耀眼。
9月份銷量27.3萬輛,其中新能源就達到了16萬輛有多。而且在今年7月份,吉利就把年度目標從271萬輛提到了300萬輛,可見其信心十足。
此外,還有東風汽車、北汽集團、廣汽集團也在不斷發力。
![]()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要深刻意識到,在汽車行業,今天的中國已然不再是當年那個“默默無聞”的選手,而是名列前茅,甚至在新能源賽道領先美西方的國家。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中國已經占據了全球汽車工業的三分之一有多,尤其是新能源崛起后,正在快速顛覆全球的“造車邏輯”。
因為在過去的燃油車時代,美西方依靠發動機、燃油機以及底盤封鎖遏制我們的發展。
而如今的新能源時代,我們通過電機、電控以及電池的集成,徹底打破了美西方所謂的“三大件優勢”。
![]()
這背后揭露的,不僅僅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更是中國在新能源賽道徹底摧毀了美西方鞏固了上百年的“整機廠”的生態。
說白了就是電驅動生態的出現,在逐漸取代機械驅動生態。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目前全世界的汽車工業都在面臨著兩個問題:產能過剩,利潤縮水。
不管是日系車的豐田、本田、日產,還是德系車的奔馳、寶馬、奧迪,財報上的利潤都在急速下跌。
這背后都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崛起后,讓他們徹底喪失了“躺贏”的好日子。
嚴謹一點來說,中國的造車邏輯打破了以往的燃油車工業體系,讓這種依賴于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效應遞增而需要精算利潤的行業徹底進入了寒冬。
盡管很多人不承認,電動車的出現,會對燃油車造成“滅頂之災”。
戰報或許會騙人,戰線可不會。
你隨便看日本和歐洲最近這兩年的整機廠以及汽車零部件財報,就會發現觸目驚心的數字。
2025年4~6月份,豐田汽車的凈利潤8414億日元,同比下滑11%。本田的凈利潤1966億日元,同比下滑50%。日產凈虧損1157億,已經是連續4個季度虧損了。
同樣歐洲老車企大眾集團旗下的BBA也是不好過。
![]()
2025年上半年,奔馳凈利潤腰斬55.8%,奧迪凈利潤下滑37.5%,寶馬凈利潤下滑29%。
別看美西方一直在炒作中國的汽車產能過剩,實質上這是全球汽車工業的基本現象。
反觀,中國在汽車工業方面卻在穩步向前發展,而不是美西方日韓那般原地踏步。
由此可見,我們把2025年的汽車銷量目標定在3230萬輛,完全沒有任何壓力,甚至有點過于保守了。
因為今年1~8月份,我國的汽車銷量就已經完成,已經完成了2100萬輛,而且在海外市場,各大國產車企更是紛紛發力。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歐洲市場,比亞迪銷量已經超過了特斯拉。
所以啊,美西方為何擔憂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或許這就是答案。
以往在中國電動車之前,那些西方國家可以在汽車行業“躺著數錢”。
但自從中國汽車工業崛起后,中國電動車開始賣向全球,他們才意識到,原來中國口中的“彎道超車”并不是一句口號!
再到后來,中國車企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建造工廠,他們才明白,中國電動車的崛起,不只是要奪走他們的市場份額,甚至要把他們的桌子都掀了!
沒有辦法之下,美國只能通過“閉關鎖國”的方式來遏制中國的電動車出海。
但問題是,今天中國的電動車崛起,是基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靠他人。
不管美國再怎么“使絆子”,都無法遏制中國的汽車工業大步向前發展。
所以接下來美國該做的,應該向歐洲那些國家學習,搭建好通往中國的橋梁,而不是筑起高墻,堵住自己的前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