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50619
婚戀兩性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67 篇文章
在戀愛關系中摸索,有時就像在解讀一門陌生的語言。
更讓人困惑的是,市面上有不少“戀愛達人”或“人生導師”提供各種建議,雖然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些解讀往往過于簡化,忽略了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結果反而可能制造更多困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句話:“他只是沒那么喜歡你。”
的確,沒人愿意把時間浪費在一個完全沒興趣的人身上。
但如果我們把這種簡單粗暴的說法套用在復雜的行為模式里,不僅無法幫我們厘清狀況,反而容易加深誤解,讓人錯過建立真正聯(lián)系的機會。
尤其當我們面對一個人表現(xiàn)得若即若離時,這句話就顯得特別不夠用了。
因為“他不感興趣”和“他是回避型依戀”表面上看可能非常相似——而學會分辨這兩種情況的細微差別,能幫助你決定這段關系是否值得繼續(xù)投入。
![]()
如何理解回避型依戀
研究估計,大約25% 的人屬于回避型依戀。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意味著他們中有很多人本身是很有魅力的伴侶。
與某音、某書等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說法不同,回避型依戀者并不等于無法成為好伴侶。
在健康的關系中,許多人也可以逐漸發(fā)展出更安全的依戀方式。
大多數(shù)回避型依戀者和其他人一樣渴望愛與親密,只是因為難以處理情緒、容忍脆弱,他們往往通過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
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獨立與自我依賴,而不是過于親密的關系。
但只要有安全的環(huán)境和成長的意愿,很多回避型依戀者完全有可能建立穩(wěn)定、充滿愛的關系。
![]()
![]()
回避型依戀的主要特征
1.親密困難:
難以識別和表達情感,不容易展現(xiàn)脆弱。
2.強調(diào)獨立:
強烈需要保持個人空間和獨立性,這是他們在感到自我暴露過度或脆弱時恢復控制感的一種方式。
3.對親密的不適感:
當關系變得過于親密時,他們可能會退縮,這并不代表永遠不回來,而是需要空間來讓自己感覺安全。
4.矛盾的信號:
忽冷忽熱,讓人摸不清真實的情感。
5.自給自足:
常常覺得不需要別人的情感支持,需要很長時間才會真正打開內(nèi)心。
![]()
![]()
只是沒那么喜歡你的信號
如果懂得觀察,真正“不感興趣”的表現(xiàn)通常更直白,雖然讓人痛苦,但其實更好分辨:
1.溝通不一致:
不會主動保持聯(lián)系,回復敷衍,或者一陣狂發(fā)消息后又幾天消失。
![]()
2.缺乏主動:
常找借口不見面,約會安排顯得敷衍,可能只是臨時起意,甚至經(jīng)常直接取消。
3.沒有未來規(guī)劃:
不談關系的走向,避免使用“我們”,對未來沒有任何承諾。
4.情感缺席:
很少分享私人信息,或者只顧自己說,從不主動了解你;當你分享時,他們顯得漠不關心。
![]()
![]()
如何區(qū)分“回避型依戀”
和“不感興趣”
雖然“回避型依戀”和“不感興趣”都可能表現(xiàn)為疏遠,但仍有細微差別:
1.觀察行為模式
回避型依戀:往往呈現(xiàn)“靠近—退縮”的循環(huán)模式。
不感興趣:從一開始就是冷淡的,沒有這種反復。
2.對親密的反應
回避型依戀:他們渴望靠近,但親密會觸發(fā)不安全感,因此可能退縮。不過在安全的關系中,他們能逐漸展現(xiàn)脆弱。
不感興趣:幾乎不會表現(xiàn)出脆弱,也持續(xù)拒絕深入的交流。
3.對關系話題的態(tài)度
回避型依戀:可能感到焦慮、防御,但仍能參與討論。
不感興趣:通常直接回避或表現(xiàn)出冷漠。
4.肢體語言與非語言信號
回避型依戀:可能先表現(xiàn)出親近,但隨后退縮。
不感興趣:肢體語言常常是封閉的,比如雙臂交叉、避免眼神接觸、缺乏肢體互動,除非他們想從你那里得到好處(例如,性)。
![]()
![]()
接下來該怎么辦
如果你懷疑對方是回避型依戀:
1、溝通
嘗試用理解和共情開啟對話。
如果對方愿意努力,即便對他們來說很困難,這就是積極的信號。
2、設立界限
明確自己的需求,同時尊重他們的舒適區(qū)。
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始終無法滿足你的需求,要學會放手。
記住,你不能替別人改變,他們必須愿意自己成長。
![]()
3、提供支持
鼓勵他們學習依戀相關知識,或尋求心理咨詢。
專業(yè)知識能幫助他們發(fā)展出健康的依戀方式。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對方只是沒那么喜歡你:
1.接受現(xiàn)實
認清事實,不要強行給關系加戲。
2. 自我照顧
專注于自己的情緒健康,多花時間在讓你開心的事情和支持你的朋友身上。
3.學會放手
轉身去尋找一個真正愿意投入關系的人。
![]()
學會用更細致的眼光去理解他人的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健康的關系,也能保護自己的情感健康。
這需要一些努力,但這種覺察,正是你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愛的重要一步。
End
作者 | 珍妮絲·維爾豪爾(Jennice Vilhauer),哲學博士,美國埃默里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成人門診心理治療項目主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花茶(229)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楊小楊(119)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葉承露
聯(lián)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