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巨匠、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資深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12時整在北京因病辭世,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以畢生精力投身于物理學的探索與教育,為世界科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楊振寧先生1922年誕生于安徽合肥,7歲時隨父母遷居清華園,這片學術沃土滋養了他的科學夢想。1938年,他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深造,1944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作為清華大學公派留美學生,他赴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于1948年留校任教。次年,他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52年晉升為終身研究員,1955年成為教授。1966年,他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擔任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后更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并在此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他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高等研究院)名譽主任;1999年,正式成為清華大學教授。
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先生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他與米爾斯共同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提供了理論框架,被視為與麥克斯韋方程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比肩的物理學里程碑。1957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突破性理論,并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批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此外,他發現的“楊-巴克斯特方程”為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研究開辟了新方向,其學術成果廣泛覆蓋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深刻影響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他先后當選為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外籍院士,獲頒全球二十余所頂尖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并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昂薩格獎、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及求是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
楊振寧先生始終心系祖國,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1971年,他作為首批歸國訪問的海外學者,掀起了華裔科學家訪華的熱潮,被譽為“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梁構建者”。此后,他多次向中央領導建言恢復基礎科學研究,并親自籌集資金成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近百名中國學者赴美深造,這些學者后來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他積極推動國內科技交流,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提供了關鍵建議。回到清華后,他將高等研究院的發展視為新的事業,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永恒征程,是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他秉持“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治學理念,將科學探索視為畢生使命。正如他鐘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表達的,他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鐫刻在人類科學史上的不朽篇章。從清華園到普林斯頓,從石溪分校到清華高等研究院,他以智慧與毅力跨越了物理學的邊界,更以赤子之心連接了東西方的科學橋梁。
楊振寧先生雖已遠去,但他的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將永遠激勵后人。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傳奇,是服務社會的典范,更是人類智慧與文明交融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