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咋防?得癌了咋治?復發轉移咋應對?”6月13日,鄭州一場中醫腫瘤交流會上,國家級非遺“袁氏中醫腫瘤療法”第八代傳人袁希福院長,用5句大白話口訣,給在場專家和患者上了一課。這口訣是他43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從沒病防癌到晚期帶瘤,全階段都能用!
![]()
【第一句:沒得癌時,先防“變”】
“癌癥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袁院長說,很多人覺得“沒癥狀就不用管”,其實身體早就在“報警”——比如長期胃不舒服(可能腸化生)、總愛生氣(氣滯血瘀)、總覺得累(脾虛濕盛),這些都是癌變風險的信號。
“預防不是等有病再治,是現在就調體質!”他舉了個例子:有位患者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總反酸脹氣,袁院長沒讓他干等復查,而是用中藥疏肝健脾,慢慢把胃黏膜調好,最后真的逆轉了風險。“防癌就像守家門,得提前把籬笆扎牢。”
![]()
【第二句:剛得癌時,防“散”】
確診癌癥別慌,第一步是“別讓它跑”!袁院長發現個扎心現象:不少人做完手術就覺得“好了”,只等著復查,結果腫瘤悄悄擴散了。“坐等復查等不來好結果,得主動防轉移!”
他提到個案例:2017年寧春劍肝癌術后身體虛,女兒是鄭大一附院放療科碩士,怕復發,找袁院長調理。喝中藥鞏固后,他復查指標一直正常,7年沒出問題。“手術是砍樹根,中藥是松土壤,不讓癌細胞有機會扎根。”
【第三句:擴散了,防“亂”】
如果癌癥已經轉移(中晚期),目標就不是“徹底消滅”,而是“別讓身體垮得太快”。袁院長說,這時候要“帶瘤生存”——讓腫瘤別瘋狂長,人還能吃能睡,生活質量高。
60歲的吳小妹就是例子:2024年確診胃癌伴腹膜轉移,化療一次后吐得眼睛充血、手軟得端不住水杯,醫生預估只剩半年。袁院長用中藥調她的氣血淤堵,半年后CA199指標從9645降到300多,現在能每天走萬步,腫瘤從8cm縮到0.7cm!“指標降了,人舒服了,比啥都強。”
![]()
【第四句:核心是“三聯平衡”】
這五句口訣的底氣,是袁氏中醫的“三聯平衡”——扶正、通瘀、攻毒。袁院長解釋:“癌癥患者大多虛(正氣不足)、瘀(氣血不通)、毒(邪氣堆積)攪在一起。”
“扶正”是補元氣,讓身體有勁兒;“通瘀”是打通氣血經絡,別讓垃圾堵著;“攻毒”是慢慢消腫瘤。三者一起調,身體才能回到平衡狀態。“就像修房子,墻要穩、水管要通、垃圾要清,缺一不可。”
【第五句:這5件事,貫穿抗癌全程】
“防癌不是階段性任務,是一輩子的事!”袁院長強調,從沒病防癌,到得癌后防擴散,再到晚期帶瘤,這5句口訣得“全程跟著走”。
![]()
“未病調平衡,已病控進展,病重提質量——癌癥防治沒捷徑,但有方法。”他說,這口訣不是玄學,是43年看診、治好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經驗總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