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美團外賣總經理薛冰在餐飲產業大會給了個數據:75%增量訂單實付不足15元。
這數據,其實挺恐怖的。
作為消費者,我肯定期望是越便宜越好,甚至你干脆白送我;但我內心其實也清楚,卷到一個程度,最后不會有贏家,尤其不會是消費者贏。
![]()
說白了,從今年春天開始的外賣大戰,不少平臺通過補貼打出新的低價策略,短期內外賣行業的訂單的確是暴漲了,但客單價是斷崖下降。
當然,咱們不會站在平臺的角度想問題,只要騎手、消費者、商家(因為商家意味著就業)有的賺就好。
問題是,15塊錢,已經內卷到沒辦法讓這三方,繼續有的賺了。
![]()
薛冰說得挺直白,這15塊的客單價是實付,是補貼砸出來的。
平臺瘋狂撒錢,用戶瘋狂薅羊毛,訂單數字蹭蹭往上漲。
不過大家應該感受到了,這繁榮是速凍的。
新增訂單不意味著繁榮,而是意味著薅羊毛。
不是說薅羊毛不好,關鍵是薅誰的羊毛。
有人以為是平臺出的,其實吧,很大部分是商家也在出,甚至騎手的收入也要砍一刀。
比如你開奶茶店天天買一送一,人是多了,但都來占便宜的。等你停了買一送一,門口立馬冷清。
那等到補貼停了以后,這些訂單就消失了。
一個簡單的例子,補貼帶來的增量里面45%是飲品。
騎手跑3公里送杯7塊的奶茶,商家賺啥?騎手又能賺多少?
這不是生意,這是慈善。
慈善沒毛病,但大規模的慈善,是沒有可持續性的。
![]()
平臺補貼的錢哪來的?
要么投資人的錢,要么商家的利潤。
投資人的錢總有燒光的時候,到那會兒呢?漲價唄,提抽成唄,全得商家扛。
一單15塊的外賣,平臺抽20%是3塊,配送費3塊,商家到手9塊都,然后扣掉食材、房租、人工、包裝費,能剩2塊就不錯了。
這里面咱們還不能算差評、退款、糾紛。
可能有大佬覺得商家那也應該出血。
這就涉及到,在外賣平臺上的商家,其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大老板,很多就是普通開餐館的,他們其實也沒什么讓利空間和抗壓能力。
而且餐飲,作為第三產,其實又吸收了很多就業,這些商家玩不轉了以后,數量巨大的打工人也會直接受到影響。
![]()
補貼大戰最開始平臺之間的較量,玩到現在已經是三輸游戲。
平臺輸現金流。
燒錢搶市場這招玩了十幾年了,從網約車燒到共享單車,從社區團購燒到外賣……每次都是資本狂歡,每次最后都是一地雞毛。
商家輸利潤。
為了接單,降價、促銷、搞活動,把自己變成平臺打工仔。訂單是多了,錢沒多賺,反而越來越累。
用戶輸選擇權。
你以為在薅羊毛,其實在幫平臺打垮那些不愿意補貼的商家。等好商家都死光了,剩下全是預制菜和流水線產品,你還有得選?
等到風浪平靜以后,能坑你的,一定會繼續坑你。
今天平臺用補貼把消費習慣養起來了,明天就用漲價宰你,類似的情況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次了。
想想共享單車,想想網約車,想想共享充電寶。
![]()
為啥會這樣?外賣行業進入存量競爭了。
該點外賣的人,都點了,不點的,怎么拉也拉不來。
這時候咋辦?只有搶別家的用戶,怎么搶?補貼唄。
但這增長是虛的。那75%的增量訂單,實付不到15塊,這些人根本不是目標用戶。
他們對價格極度敏感,對品質毫不在意。今天你補貼多我就來,明天別人補貼多我就走。這種用戶,留不住。
不過平臺沒有其他手段,只有繼續把內卷戰火延續下去。
更可怕的是,這些低價訂單在拉低整個行業的價格預期。
用戶習慣了15塊吃一頓,以后讓他花30塊,他覺得你在搶錢。
如果消費者習慣了「只看價格,不看品質」,那劣幣驅逐良幣,那些真正用心做產品、做服務的商家,活不下去了。
到最后,拉低的是整個行業的底線。
![]()
其實外賣這門生意,從一開始就有個死結,因為它本質是苦力活。
配送是苦力活,做飯是苦力活,打包是苦力活。
苦力活怎么可能有高利潤?
你看那些真正賺錢的行業,要么技術壁壘高,要么品牌溢價強。
外賣呢?既沒技術壁壘,也沒品牌溢價。誰都能做,誰都能替代。
甚至就連平臺,其實也沒有什么門檻,京東想來做,立馬也就做起來了。
所以外賣行業打到最后,只能靠規模賺錢。
但規模怎么來?燒錢唄。燒到最后,規模有了,利潤沒了。
而且這循環還在惡化。
補貼大戰打到最后,所有人都在賠錢賺吆喝。平臺賠,商家賠,騎手也賠,用戶看似爽了,其實也在透支未來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
還是那句話,等卷過這一波,要么漲價,要么降質,總有一樣等著消費者。
![]()
外賣還有未來嗎?
有,但不在補貼大戰里。
能活下來的,是那些找到差異化的商家。口味獨特,服務極致,品牌力強。
你得讓用戶覺得,多花幾塊錢值得。
外賣這個場景,天然不適合做差異化。
用戶點外賣,追求的就是快、便宜、方便,誰有空在意你的情懷?
所以我感覺外賣未來會兩極分化:
一極是極致低價。
預制菜、料理包、工業化生產,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
另一極是極致品質。
手工制作、新鮮食材、品牌溢價,追求體驗和差異化。
中間那些不上不下的,都得死。
我的看法就是,實付15塊錢的外賣,看起來便宜,其實是整個行業在買單。
這筆賬,遲早要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