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2025 年再添兩座諾獎,共已獲得 30 個諾貝爾獎
在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學術界設下雄心目標——在未來50年(到2051年)之內,爭取獲得30個諾貝爾獎
![]()
曾經夸下的海口,居然實現了?!
經常性食言的小日子,偏偏諾貝爾獎這個事,超預期完成了!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諾貝爾獎這個東西原則上來說只要穩定給錢給經費,不折騰這些搞學術的人,在穩定幾十年以后都會有非常豐富的產出,涌現出一些拿諾貝爾獎的人沒有任何問題。
![]()
況且日本在過去幾十年當中,長期處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學上穩定投入了好幾十年,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直穩定持續到九十年代。但這還不是全部,日本持續在科研上發力,要追溯到二戰之前。再加上二戰期間,日本本土的很多科學家并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影響,無非生活條件下降了,但沒有大批量死亡和出走,因此可以說日本的理論科學的研究幾乎沒有遭受到中斷,于是二戰之后不就,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就拿到了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這個時間點正好對應于新中國建立之初。
![]()
01 諾獎的本質:西方學術皇權與規訓工具
諾貝爾獎自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強烈的北歐日耳曼血統。它如同科學界的教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等指派的專業委員會,通過秘密評議進行加冕。
這套機制表面上是學術獨立的典范,實則是西方學術霸權的集中體現。
評獎過程高度保密,完全依賴于西方科學共同體的專業判斷。它采用嚴格的邀請提名制,將非西方世界的科學貢獻天然地置于邊緣地位。
這種機制下,諾貝爾獎已成為西方科學的規訓工具。它讓不被盎格魯-撒克遜和日耳曼秩序接納的族群產生自我懷疑,讓整個科學世界遵循西方設定的游戲規則。
![]()
02 日本的角色:被規訓的優等生與學術附庸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奠基性成果,八成以上是在上個世紀最后30年間做出的。這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全面擁抱西方體系的時期。
如今的日本,盡管諾獎頻出,卻仍未躋身全球學術中心。日本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開發中心終身教授黃福濤指出,地理位置邊緣性與國際學術網絡的薄弱,長期阻礙了日本學者融入全球主流學術圈-。
像倭倭頭這樣早已被規訓乃至精神閹割的模范族裔,在諾貝爾獎這個自編自導自演的賽道,主要蛋糕都分給自己人的前提下,也會得到相應的幾塊蛋糕。
03 中國的困境:科研巨人與諾獎矮子的悖論
當日本頻頻登上諾獎舞臺時,中國的科研實力卻在靜默中爆發。
從數據看,中國科研已實現規模領跑。2024年,中國發表的科研論文總數接近90萬篇,位居G20國家之首;美國以約50萬篇排名第二。
在自然指數這一衡量科研質量的關鍵指標上,中國科學院已超越哈佛大學,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前12名科研機構中,除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外,其余全為中國機構。
但光環之下,中國在頂級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的論文數雖升至全球第二,但與美國仍有顯著差距。
多數研究仍集中于技術改進而非理論開創,如量子通信、超算等領域雖領先,但核心理論的突破多源于歐美。
科研儀器國產化率不足30%,高端電鏡、質譜儀等設備90%依賴進口。一位科研人員尖銳指出:“中國的論文長在進口設備的土壤上。”
更令人心痛的是,中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全球第一(442.5萬件),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約10%,遠低于美國的80%。
![]()
04 破局之路:拆西方賽道,建中國標準
在評價機制上,中國需要摒棄“唯論文數”導向,建立長周期評估體系,提升創新性權重。既要給可見成果以獎勵,也要為那些“十年不鳴”的項目提供更穩定的土壤。
當然我們可以完全不用在乎諾獎這種玩意,畢竟做盎撒-日耳曼的題,你是永遠贏不了裁判的,這個簡單的道理希望更多的人明白,特別是廣大的網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