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發和蘇丹,傻傻分不清?其實這都是伊教世界里話事人的稱呼,不過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阿拉伯帝國時期,帝國的君主一般被稱為哈里發,他們不僅是世俗世界的一把手,同樣也是信仰世界的一號人物。
蘇丹原來是類似總督的一種稱呼,相當于是封疆大吏,原本是沒有世襲權的。但是伴隨著突厥人發展壯大,他們在阿拉伯帝國內部建立了國中國,他們的首領蘇丹,也就成了類似國王的稱呼。
不過蘇丹是沒有信仰方面的地位的,僅限于世俗地位。哈里發才是伊教世界世俗、信仰共同的話事人。
因此,當我們讀到中東歷史的時候,往往疑惑于為什么阿拉伯帝國存在的同時,還有塞爾柱帝國、羅姆蘇丹國、贊吉王朝、阿尤布王朝等等,其實這些都應該歸類為阿拉伯帝國旗下的割據政權。他們手握軍政大權,但同時也尊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為信仰領袖。
![]()
奧斯曼土耳其崛起,集哈里發與蘇丹為一體
1299年奧斯曼土耳其就在小亞細亞誕生了,他們的前身,其實就是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奧斯曼作為羅姆蘇丹國的一位軍事長官,做大做強以后,他的兒子奧爾汗吞并了羅姆蘇丹國的大部分地盤,建立了奧斯曼帝國。
如果說塞爾住帝國,是架空了阿拉伯帝國的世俗權力的話,那么奧斯曼帝國就是世俗權力、信仰地位,全都要的存在。
1258年,阿拉伯帝國已經被蒙古人給滅了,但是在1260年,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收留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后裔為新的哈里發。所以哈里發制度就在埃及流傳了下來。
恰好蒙古人西征的時候,沒能擊敗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因此后來奧斯曼帝國崛起以后,一直都是以蘇丹自居,長期沒能得到哈里發的稱號。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入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帝國,自此威震天下。但是作為伊教帝國,沒有得到哈里發頭銜,始終給人一種久居人下的感覺。況且,只有得到了哈里發的頭銜,才能真正征服整個阿拉伯世界。
因此,公元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滅了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抓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傀儡哈里發。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阿拉伯半島等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從此以后,奧斯曼帝國的君主,不僅是世俗世界的蘇丹,更是整個伊教信仰世界的哈里發。
所以此后奧斯曼帝國征服阿拉伯人的其他聚居地,就有了法理依據。1533年,奧斯曼帝國擊敗波斯薩法維王朝,占領了巴格達,拿下了伊拉克。1547年,奧斯曼帝國攻占薩那,將也門據為己有。此后他們更是占領北非各地,憑借哈里發的頭銜,讓各地蘇丹對奧斯曼帝國俯首稱臣。
![]()
歐洲國家最擔心的就是伊教世界一盤棋
可以說,16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幾乎已經做到了將伊教世界變成一盤棋的地步。為什么說幾乎呢?因為伊教世界太大了,除了中東、北非外,當時還有中亞、波斯、南亞等地,所以奧斯曼帝國不可能全部收入囊中。
但是,伊教世界的核心地區,麥加、麥地那、巴格達、大馬士革、耶路撒冷、開羅包括伊斯坦布爾,已經全部納入了奧斯曼帝國的勢力范圍之內。說他們整合了伊教的信仰資源,一點也不為過。
內部完成了統一以后,自然是要選擇對外擴張了。奧斯曼帝國從1521年攻占貝爾格萊德后,正式涉足巴爾干半島,開始進軍歐洲的基督世界。
1522年,奧斯曼帝國征服羅德島。1526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匈牙利王國。整個巴爾干半島,幾乎全部被奧斯曼帝國所吞并。
從1529年開始,奧斯曼帝國發起了多次針對維也納的軍事行動,直接把歐洲各國給嚇傻了。一旦維也納被攻破,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神圣羅馬帝國將陷入一盤散沙,到那時候,就是土耳其大軍橫掃歐洲的時刻了。
所以歐洲各國積極支援哈布斯堡家族,這才將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限制在了維也納城外。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攻陷歐洲腹地,但卻占據了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陸上通道。與此同時,歐洲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
16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擁有450萬平方公里,1500多萬人口。看似地盤不大,可他們占據的基本都是繁華地帶,諸如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他們看都不看一眼。
至于人口,那在歐洲人看來,簡直就是龐然大物。同時期的英國只有300萬人,西班牙也只有500萬人。面對如此龐然大物,怎能不令人膽戰心驚?
![]()
一戰中,英法幫助阿拉伯人推翻了奧斯曼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不僅實力強悍,而且持續時間也是一絕。從1299年建國開始,一直到1922年覆滅,奧斯曼帝國持續了623年之久。放眼全球歷史,這也是獨一份了。
一戰的時候,英法站在了奧斯曼帝國的對立面。他們暗中支持阿拉伯人起義,推翻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統治。
可以說,阿拉伯人在奧斯曼帝國頂住壓力的時候,在背后捅刀子,絕對是奧斯曼帝國覆滅的主要原因。
內憂外患之下,土耳其人只能保住小亞細亞以及歐洲一小塊地盤,至于阿拉伯人的地盤,擇全都分了出去。
不過歐洲人可不糊涂,他們知道一個團結的伊教世界,對歐洲的沖擊究竟有多大。他們可不想類似奧斯曼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再次出現。
因此,奧斯曼帝國覆滅以后,中東的阿拉伯人,并沒有團結起來,建立一個國家。反倒是在英法的支持下,分別建立了一系列國家。
![]()
比如說,英國大力支持的哈希姆家族,在起義成功后,原本是可以獨立建立至少3個國家的,分別是敘利亞、伊拉克以及麥加的漢志王國。
后來法國人搶走了敘利亞,英國人便將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其中如今巴勒斯坦地區歸了英國,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則交給了哈希姆家族,也就是如今的約旦王國。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的內志地區崛起以后,吞并了漢志王國。要不是關鍵時刻,英國放棄繼續掌控沙特的一些權力,給了沙特自由之身的話,沙特大概率是要吞并也門、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巴林和科威特等國,一統阿拉伯半島的。
從此以后,中東的伊教世界就分崩離析了。大家都想當大哥,都想當家作主,這是人之常情。英國人正是拿捏住了這一點,所以類似奧斯曼帝國這種,能夠整合伊教資源的龐然大物,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了。
![]()
伊教世界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世界
目前全球各大信仰的信徒中,生育率靠前的信徒,其實就是伊教徒。佛教徒都在佛系,基督徒日子過得太滋潤,除非真愛,否則懶得生育。所以伊教徒完美地填補了這個空缺。
最關鍵的是,人家人口基數很龐大,目前已經擁有20億左右的信徒,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左右。所以在不久的未來,當佛教、基督教的信徒人口逐漸減少,伊教徒將一家獨大。專家預測,2050年,伊教徒人數將突破28億,占地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我看來,這一數據其實已經相當保守了。
拿歐洲舉例,俄羅斯的伊教徒目前約2900萬人,是俄羅斯生育率最高的一群人,占總人口20%左右。法國的伊教徒也有680多萬,占總人口10%。德國伊教徒有550萬,占總人口6.5%左右。英國的伊教徒有330萬,占總人口5%左右。
這些是歐洲的幾個主要國家,多數也是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果沒有伊教徒支撐著生育率,其實他們早就出現人口負增長了。比如說法國,他們對于生育是有補貼的,所以伊教徒生育率在3.5左右,遠超法國本土的1.6左右。伊教徒家庭有8個孩子屬于正常現象。
再過20年,到時候再搞什么選舉,無論你怎么選,全都是伊教徒當選。這就好比伊拉克,老美耗費那么多精力打掉了薩達姆,在伊拉克搞起了民選,以為可以選出一個親美的集團。結果人家伊拉克什葉派人士居多,所以不管怎么選,都是和伊朗更親近的伊拉克什葉派當家作主,你上哪兒說理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