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睡眠僅30分鐘”“心率122次/分,請注意!”……28歲的小李(化名)本想靠智能手表守護健康,沒想到這些數字卻成了無形的“數字枷鎖”,把他搞得疲憊不堪。
![]()
手表上的數字讓他越來越焦慮
小李是個比較關注自身健康的年輕人,去年體檢查出輕度脂肪肝后,便成了朋友圈里的“健康達人”——早餐必吃全麥面包配水煮蛋,下班雷打不動繞公園走三公里。他還特地買了塊智能手表,連睡覺都要戴著,想要 “盯緊身體的每一絲動靜”。
然而,自從有了智能手表,小李的生活開始逐漸走樣。
一天清晨5點多,他突然從淺眠中驚醒,一翻身,手表的屏幕就亮了,淡藍色的光映在他眼下的淡青色臥蠶上,睡眠評分那欄的“58分”像根細針,一下扎進了他心里。“怎么又降了?”小李手指飛快滑動屏幕看明細——深睡時長僅30分鐘,比昨天又少了40分鐘……他盯著那些跳動的數字,腦子里瞬間蹦出網上說的“睡眠不足會加速脫發”,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發際線,又想起體檢報告里的脂肪肝,原本殘留的困意全沒了。他睜著眼睛躺到天亮,連早上喝慣的手沖咖啡,都覺得比平時苦了三分。
晚上下班,小李拎著包往家走。他家住四樓,沒裝電梯,剛走到三樓轉角,手腕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震動——是手表的心率報警。他低頭一看,屏幕上的紅色數字“122次/分”正閃個不停,像個刺眼的警示燈。小李猛地停下腳步,可他感覺除了爬樓梯帶來的輕微氣喘,身體沒半點異樣。“怎么回事?是心律失常嗎?是沒睡好的問題還是心臟真的出了問題?”他的腦子里閃過無數個念頭。
慢慢地,小李越來越在意手表上的數字,越擔心,心跳越快,越看數據越焦慮,最后不得不來到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求助。經過檢查評估,小李被確診為輕度焦慮癥,通過一段時間的門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癥狀很快得到緩解。此外,醫生還教了小李一些自我調適的方法,幫助他在情緒“上頭”時更好地放松自己。
![]()
如何與你的智能設備“和解”?
康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張媛媛分析,在沒有智能設備之前,我們偶爾的心慌、失眠可能一閃而過,不會被記錄和放大。但手表賦予了這些瞬間一個“確鑿”的數字。這個數字會形成強大的心理暗示:“預感到要快發生→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心率真加快→焦慮加劇”,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在醫學心理學上稱為“心身反應”,即心理壓力誘發了真實的生理癥狀。但必須明確一點,智能手表不是醫療設備,數據的準確度受佩戴松緊、體溫、環境光、甚至皮膚顏色等多種因素影響,是可能存在誤差的。
張媛媛表示,人體是一個精妙而動態的系統。心率、血壓、呼吸等指標在一天中像海浪潮汐一樣自然起伏, 心率在運動、激動、緊張時升高,在休息、睡眠時降低,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現象。偶爾的竇性心動過速在健康人群中也很常見。
張媛媛建議,如果你也和小李一樣,感受到了“數字焦慮”,可以嘗試以下策略進行緩解:
首先,要給數據“祛魅”,告訴自己“手表數據只是一個參考趨勢的工具,不是健康的判決書”。要學會區分“正常波動”和“持續異常”,偶爾智能檢測設備上出現異常數據,只要身體沒有不適感,大可忽略不計。關注身體的實際感受,遠比迷信數字更重要。
其次,要設定“健康邊界”,減少查看頻率,將心率報警等功能關閉,或設置為更高、更合理的閾值,嘗試一天只在一定時間段內查看數據,而不是隨時隨地“刷”數據。在周末或壓力較大時,可以主動摘下手表,讓身心徹底放松,重新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另外,要主動為身心“儲備能量”。比如可以進行放松訓練,嘗試腹式呼吸、正念冥想;比如通過散步、運動、適度的社交互動、培養種花種草等能讓人平靜的愛好,來獲得真實的愉悅感和掌控感。
![]()
張媛媛與患者互動
張媛媛強調,科技應該是人類的助手,而非主人。智能手表的初衷是為我們的健康生活賦能,我們應該學會與科技和平共處,相信身體自身的智慧和韌性,而不是讓它們成為焦慮的源頭。她同時提醒,如果受困于焦慮情緒持續超過4-6周,并且嚴重影響日常功能,如持續失眠導致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明顯下降,或者影響到正常的飲食、社交等,建議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閱讀更多:
來 源:寧波晚報
一審:俞文喆
二審:鄭丹鳳
三審:方子龍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