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吉鐵一中的禮堂”是一個我醞釀了很久的題目。起因在于這座建筑物雖不及老教學樓那樣醒目,卻是每一個鐵中(鐵一中)畢業生回憶母校時無法回避的特殊情感錨地——在學校的歷史上,這里一次次充當了師生室內集會、表演的重要場所,是學校蓬勃發展、學生快樂成長的重要見證。
然而,由于我總覺得對這座已然消失的建筑物了解不夠豐滿,故而遲遲沒有動筆。直到我忽然警醒,自己的文字絕不可能是如浪花疊錦般思緒長河的創造者,而只是把無數思緒吹向遙遠過去的風而已,才決定以拋磚引玉的謙誠,將自己對這座建筑物的一些所知羅列成文字,呈現在無數前輩師長面前。
吉鐵一中禮堂位于校園東北側,既有獨立的大門,也通過走廊與老教學樓相連。關于禮堂規模的數字,未見明確記載,《吉鐵分局普教志》中對吉鐵一中校舍設施僅記載兩座教學樓、宿舍樓和廁所,其中主教學樓修建于1936年,面積為4934平方米,禮堂面積應包括其中。
結合1966年航拍照片中禮堂的位置,使用百度地圖中的測量工具,大致得出的禮堂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15米左右,即禮堂面積大約在450平方米上下。禮堂為地面一層,人字形坡頂,室內有頂棚,舉架較高,大約在4米以上。禮堂南北兩側有12組高大的長條明窗,讓室內有良好的采光。禮堂內的東側有半米高的舞臺,可垂放幾重簾幕,有簡單的舞臺燈光設施。原本禮堂在側面設有帶臺階和門廊的正門,后因經常走室內門,正門的臺階亦不復存在。
在《吉鐵分局普教志》中,禮堂被包含在主教學樓內,但種種跡象表明,其并非建于1936年。主要理由如下:吉鐵一中的主教學樓原為日偽時期滿鐵會社的組合制小學——朝日小學的校舍,在朝日小學同學會紀念相冊中,教學樓畫面能看見鍋爐房,卻明顯沒有向東外延的建筑物;該相冊中有師生在暖房室(鍋爐房)煙囪前的紀念照,禮堂的位置至少在拍照時尚為空地;該相冊中有“學蕓會”(がくげいかい指?學習成績發表演出會?)時的舞臺合影,舞臺寬度、臺沿式樣與鐵一中禮堂舞臺有區別。
根據老教師回憶,1956年吉林鐵中從大栗子鎮遷回吉林市,與空軍第六航空預備學校進行校舍交接時,此禮堂已存在。這所航校1954年由浙江遷至吉林市,在航校之前,只知道吉林省吉林市兩級中學(簡稱市中,今市七中的前身)曾于1949年至1950年間用過這座教學樓,鑒于“市中”沒有能力修建禮堂,因此懷疑禮堂是航校或其之前的單位(可能也是軍隊單位)修建。
當然,上述僅為推測,并不排除禮堂為朝日小學在偽滿后期建起的可能。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吉林鐵中就擁有了自己的歌舞團,學校禮堂的舞臺就成為歌舞團的排練和演出場所。在此前郭金夫老師提供給我的一批演出紀念照中,結合舞臺兩廂立柱的式樣,可知蒙古族舞蹈《草原青年》、《鄂爾多斯》,以及李正光領舞領唱的維吾爾族歌舞表演(校內文藝匯演)等老照片,是在禮堂舞臺演出時拍攝的。此外,作為學校的重要室內大型會議場所,上世紀七十年代“吉鐵一中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代表大會”也是在這座禮堂內召開。
在我的記憶中,吉鐵一中始終是一所思想活躍,重視文體活動的學校,每年的“一二九”等紀念日,學校政教處都會組織合唱比賽等活動。記得1990年,我在鐵一中上高一時(當時的主任是吳曉紅老師),就曾在這個舞臺上表演過合唱……
新世紀,隨著學校新教學樓的拔地而起,老教學樓連同禮堂被拆除,曾經的校園里,那些令人熟悉的景物漸漸消失。想來,新舊更迭本是事物發展的天道,追憶終究要讓位于——也必須讓位于發展。然而有時候,人們無法否認的是,回憶,特別是共同的美好回憶乃是一種跨越山海的自信心、一種毋庸置疑的凝聚力。回憶承載著初心和使命,那是個人和集體心懷信念追逐目標的原點。
歡迎校友和老師們對我所寫內容進行斧正,并在留言區分享您對禮堂的難忘回憶!
![]()
![]()
![]()
![]()
![]()
![]()
![]()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本文中的私人提供照片謝絕他用,違者必究。
特別鳴謝郭金夫老師、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