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驚悚電影有這樣的情節,主角一腳踩空,嘩啦一聲掉進滿是食人魚的水池,幾秒鐘就只剩骨頭了?畫面血淋淋,看得人直起雞皮疙瘩。
要是真有一天誰不小心掉進南美洲某條河里,周圍全是傳說中“水下狼群”的食人魚,是不是當場就得交代在這了?
![]()
2015年巴西有個小孩,在河邊玩水時不慎滑倒,胳膊被一群紅腹食人魚咬傷。送到醫院時確實有好幾處撕裂傷,流了不少血,但人沒死,也沒被啃成骨架。醫生縫了十幾針,孩子一個月后就活蹦亂跳了,這事兒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再說一個更早的例子,1976年秘魯一次沉船事故,幾十名乘客落水,結果沒人報告被食人魚攻擊致死。哪怕是在食人魚最密集的亞馬孫流域,每年真正因它們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屈指可數。你說邪乎不?咱們印象里的“一口下去肉飛骨露”,其實根本不是常態。
![]()
那為啥大家總覺得食人魚是殺人狂魔呢?這得從上世紀初說起。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1913年去巴西探險,當地人為了讓他開眼,專門搞了一場“表演”。他們抓了一頭牛,綁上繩子推進河里,然后驅趕一大群食人魚圍上去。
幾分鐘內,牛就被吃得只剩白骨。羅斯福回去寫書時描述這一幕,說這是他見過最震撼的自然景象之一。這是人為制造的極端場面,就像你把十只貓關在一個屋里喂一只老鼠,能代表貓平時都吃肉嗎?顯然不能。
![]()
這種“清道夫式”的集體進食行為,只有在食物極度集中、空間狹小、數量龐大的條件下才可能發生。野生環境下,哪有那么多現成的肥牛等著它們拆解?
再說說這些魚本身,食人魚學名叫鋸脂鯉,南美洲有六十多種,真正常被叫做“食人魚”的主要是紅腹鋸脂鯉。它們嘴是挺兇,牙齒像小三角鋸片,咬合力也不弱,對付小魚、昆蟲、腐肉綽綽有余。
但你要知道,它們平均體長也就20厘米左右,最大不過30多厘米,還沒你家菜板上的鯽魚大。它們怕人得很,聽到腳步聲、水花響動,撒丫子就溜。
![]()
正常情況下,它們壓根不會主動攻擊大型動物,包括人類。你站在岸邊扔塊面包下去,它可能連咬都不敢咬。反倒是有些溫順的植食性魚類敢湊上來搶食。所以啊,不是它們太狠,是我們看得太偏。
食人魚它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組團獵殺,而是為了防天敵。蒼鷺、凱門鱷、大鯰魚,哪個都比它們厲害,單獨一條小魚出門轉悠,分分鐘被人吃了。抱團是為了安全,順便撿點碎渣填肚子。
它們吃的最多的是死魚、爛水果、植物殘渣,偶爾偷襲個病弱的小魚。科學家用攝像機拍過上百小時的野外影像,絕大多數時候,食人魚都在慢悠悠地游蕩,或者躲在沉木后面打盹。
![]()
要說它們見血就瘋,那得滿足好幾個條件:餓極了、數量多、空間封閉、目標不動。你要是掉下去拼命撲騰,它們反而會被嚇跑。
當然也不是說一點風險沒有,如果你身上帶著開放性傷口,正好又掉進一個干旱季節、水位極低、魚群高度密集的小池塘里,那確實有被咬的風險。特別是手腳這種末端部位,容易被誤判為小型獵物。
但即便如此,傷害也多是表皮撕裂,不會造成致命損傷。真正危險的反而是感染。熱帶水域細菌多,傷口處理不及時,發炎發燒都可能要命。
![]()
可這跟“被吃光”完全是兩碼事。再說了,你真掉水里第一反應肯定是蹬腿劃手往岸上沖,動作幅度一大,魚群自動散開,哪有機會下嘴?
還有人問那游泳的時候會不會突然被咬?幾十年來正規醫學記錄里,幾乎沒有健康成年人在自然水域被食人魚無端攻擊的案例。
世界衛生組織、泛美衛生組織,以及巴西公共衛生系統的數據都顯示,這類事件極其罕見。相比之下,蚊子傳播的瘧疾、登革熱每年致死數萬人,淹死的人更是數以萬計。可我們不去怕水、怕蚊子,反倒對一群小魚嚇得不行,這不是本末倒置嘛。
![]()
別再被那些獵奇節目忽悠了,食人魚不是惡魔,也不是什么終極殺手。它們就是熱帶河流生態系統里普普通通的一環,干著清理殘渣的活兒,活得小心翼翼。
你掉進去,大概率頂多蹭破點皮,運氣不好縫幾針,絕不會變成骷髏架子。真要想保命,與其擔心魚,不如注意腳下別滑倒、別往干涸的小水洼跳、傷口包扎好了再近水。大自然里危險的地方多了去了,但大多數都沒傳說那么玄乎。
未知讓人恐懼,恐懼催生謠言。我們總喜歡把不了解的東西妖魔化,好像非得給每個生物貼上“善”或“惡”的標簽才行。可自然界哪有那么簡單?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