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
楊振寧先生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貢獻是全方位、深層次且不可替代的。他不僅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巨匠,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和中國科學界的精神領袖;他的貢獻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主要階段: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橋梁”與“顧問”階段,以及 2003年他正式回國定居后的“深度參與與引領”階段。
一、 科學上的旗幟與精神象征:提升中國科學的國際地位與自信,這是楊振寧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貢獻!
證明華人也能做出世界頂尖的科學成就: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前,近代科學的主流貢獻幾乎全部來自西方。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獲獎,極大地振奮了整個華人世界,證明了在最高的科學殿堂里,華人科學家可以占據最前沿的位置。這對于正在奮力追趕西方科技的中國而言,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和信心來源。
![]()
樹立科學偶像:他讓“科學家”在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年輕人心目中,成為一個崇高且令人向往的職業。他的人生經歷和科學成就,激勵了數代中國學子投身于物理學和基礎科學研究。
二、 作為戰略科學家:對中國科技政策和學科布局的深遠影響!楊振寧憑借其無與倫比的科學眼光和國際視野,多次對中國重大科學項目和政策的決策提供了關鍵性建議。
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為“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和“高研院”前身):早在1986年,他就參與協助創建了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但他更核心的貢獻是在1997年,他親自參與創建并擔任名譽主任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他期望將此打造成一個類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專注于基礎研究的純學術殿堂,吸引世界頂尖人才,營造一流的學術氛圍。這為清華大學乃至中國的基礎研究樹立了一個標桿。
對高能物理發展的關鍵建議——避免走彎路:
![]()
中國國情:他認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限的科研經費應優先投入到更迫切、更能惠及民生和科技整體的領域,如芯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
科學前景:他認為超高能物理的主流模型(標準模型)已很成熟,花費數百億美元去尋找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科學目標不明確,風險極高。
人才困境:即使建成,當時中國也缺乏足夠多的一流物理學家來主導如此龐大的項目,很可能淪為為歐美科學家“打工”的平臺。
反對建造超高能對撞機:這是最具爭議也最能體現其戰略眼光的一個例子。在關于中國是否要投入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的辯論中,楊振寧是最堅決的反對者。他的理由包括:
![]()
他的反對,促使中國科學界和政府對此項目進行了更審慎的評估,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巨大資源浪費,讓寶貴的資金得以投入到更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科研方向上。
扶持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等前沿領域:與他對高能物理的謹慎態度相反,楊振寧積極倡導和支持那些實驗門檻相對較低、但與現代科技(如材料、信息)聯系更緊密的學科。他認為這些領域更適合當前中國的科研基礎和國力,更容易出成果、出人才。他的這一導向,對中國物理學界的學科平衡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 作為“科學建筑師”:構建中國與世界科學界的橋梁!這是他1970年代首次訪華后持續數十年的核心工作。
最早架設中美學術交流的橋梁:1971年,他是第一位回國訪問的華裔知名科學家。在當時中美關系尚未解凍的背景下,他的訪問打破了堅冰。他利用自己的聲望,向中國領導人介紹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許多發展中國科技與教育的建議。
![]()
引薦頂級學者,輸送優秀人才:他不遺余力地邀請眾多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如諾貝爾獎得主穆雷·蓋爾曼等)來華訪問講學,讓封閉已久的中國科學界得以迅速了解世界前沿。同時,他親自協助安排了大量中國學者和學生赴美深造,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幫助陳省身先生回到中國發展數學事業,以及通過他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職位,親自指導和幫助了眾多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
募集資金,捐贈個人積蓄: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募集了大量資金。同時,他本人也非常慷慨,將他在美國的房產、大部分薪水以及諾貝爾獎金的一部分都捐贈給了清華大學等機構,用于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他曾在演講中說:“我發現,我的生命,我的貢獻,和中國的將來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
四、 作為導師與教育家:親自培養和提攜下一代科學精英!自2003年正式回國并定居清華園后,他的角色從“顧問”轉變為“一線工作者”。
親自授課與指導: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然堅持為清華大學的本科生講授基礎物理課《普通物理》。他的課堂座無虛席,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著他對物理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愛。他還親自參與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討論與指導。
![]()
“楊振寧講席教授”計劃:他親自發起并主導了此計劃,利用他的國際人脈,為清華大學引進了包括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在內的一批世界頂級學者全職回國工作。姚期智的回歸,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的跨越式發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言傳身教,樹立學風:他通過講座、文章和日常交流,向后輩學者強調“研究的方向性”和“科學品味”的重要性。他告誡年輕人不要只滿足于發表論文,而要敢于挑戰真正有深度、有價值的大問題。
他將自己人生的后半段完全融入了中國科技事業的崛起進程之中,其貢獻遠超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成就本身。他不僅是中國科學界一位“活著的神話”,更是一位腳踏實地、深謀遠慮的實踐者和領路人!
尊敬的朋友,非常榮幸您看完本文,請點贊,謝謝!請用您的發財手關注文曲塘,也歡迎到我的首頁看看,“專欄”有很多實用的財經研究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