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中午12點,央視新聞一條短訊讓全網陷入沉默:“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沒有熱搜爆詞,沒有流量狂歡,可抖音上一條緬懷視頻的點贊數,半天就沖破了60萬。有人在評論區曬出清華園里楊振寧先生的照片,有人寫下“謝謝您讓中國人在物理界抬起頭”,還有人翻出他13歲時說的那句“狂言”——“我以后要拿諾貝爾獎”,原來有些夢想,從一開始就注定會實現。
![]()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楊武之是清華大學算學系教授。7歲那年,他跟著父親搬進清華園,第一次看到實驗室里的試管和儀器,就蹲在門口看了一下午。
真正讓他迷上物理的,是13歲時讀的一本《神秘的宇宙》。書里講星星為什么會發光、原子是什么樣子,他翻來覆去看了十幾遍,最后把書往桌上一放,對父親說:“爸,我以后要拿諾貝爾獎,搞明白宇宙的秘密。”那時候沒人把這話當真,只當是孩子的隨口說說,可楊振寧自己卻記在了心里。
16歲那年,戰火紛飛,他跟著家人逃難,卻沒放下書本。聽說西南聯大在招生,他揣著幾個燒餅就去了考場,物理考了滿分,微積分差1分滿分,硬是憑著同等學力考進了這所“中國最牛大學”。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苦得讓人難以想象。教室是茅草搭的,下雨時雨點砸在屋頂上,老師講課的聲音都被蓋過;飯里摻著沙子,有時候連紅薯都吃不飽。可楊振寧每天天不亮就去圖書館占座,晚上借著煤油燈的光看書,筆記記得密密麻麻,連書頁邊緣都寫滿了公式。他的導師吳大猷后來回憶:“楊振寧不是最聰明的,但肯定是最能熬的,別人撐不住的時候,他還在算。”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打下了扎實的物理基礎,也悄悄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總有一天,要讓中國的名字出現在世界物理的頂尖舞臺上。
![]()
1945年,23歲的楊振寧帶著獎學金去了美國,師從“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見到了愛因斯坦,那位提出相對論的科學巨人拍著他的肩膀說:“年輕人,別害怕質疑,宇宙的秘密往往藏在‘不一樣’里。”
這句話,成了他后來科研路上的明燈。1956年,34歲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理論——“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簡單說,就是在微觀世界里,“左”和“右”不是完全對稱的,連上帝都是個“左撇子”。
這話一出,整個物理學界都炸了鍋。當時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堅信“宇稱守恒”,連著名物理學家泡利都放話:“我不相信上帝是左撇子,要是這個理論對了,我就把我的帽子吃掉!”
可楊振寧沒退縮,他找到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懇請她做實驗驗證。吳健雄帶著團隊在實驗室里熬了好幾個月,用鈷-60做實驗,最后得出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啞口無言:宇稱,真的不守恒!
![]()
1957年,35歲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站在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拿到諾貝爾科學獎。當他用中文說出“感謝我的祖國,感謝我的老師”時,臺下不少華人都紅了眼眶——這一刻,中國人在世界科學領域,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可很少有人知道,獲獎前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演算紙堆得比書桌還高;也沒人知道,他在領獎臺上偷偷把一枚中國國旗徽章別在了西裝內側,那是他從國內帶過去的,一直貼身放著。
![]()
很多人曾誤解楊振寧,說他“不回國”“背棄祖國”。可他們不知道,1971年,在中美還沒建交的時候,他就冒著風險回到中國,成為第一個公開訪華的華裔科學家。他見到周恩來總理時,第一句話就是:“我想為中國的基礎科學做點事。”
那時候中國的物理研究還很落后,他帶回了第一手的科技資料,還建議“要重視基礎科學,培養年輕人”。此后幾十年,他頻繁往返于中美之間,像一座橋梁,把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帶回中國。
2003年,81歲的楊振寧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國定居,扎根清華。他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在清華園里建起了高等研究院,親自去世界各地招攬人才,連國外名校的教授都被他說動,放棄高薪來清華教書。
![]()
82歲那年,他還堅持給清華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課,每次上課都提前半小時到教室,跟學生們聊天,筆記本上記得比誰都認真。有學生問他:“楊先生,您都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這么拼?”他笑著說:“我想看到你們超過我,看到中國的物理超過世界。”
2015年,93歲的楊振寧放棄了美國國籍,重新成為中國公民。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最后也要回到中國,這是我的根。”
晚年的他,住在清華園里的一棟普通小樓里,每天早上會去散步,看到學生們在操場上跑步,就停下來多看幾眼。他曾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不是拿了諾獎,而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不如別人’的心理,讓大家知道,我們也能搞出世界頂尖的科學。”
![]()
2025年10月,楊振寧剛過了103歲生日,還跟翁帆一起在清華園里賞了桂花。可誰也沒想到,半個月后,他就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如今,他已經融入了自己畢生探索的宇宙,可每當我們打開手機、使用GPS、談論量子計算時,背
在這個熱衷流量、崇拜速成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記住楊振寧這樣的人。他不喧嘩,卻聲震寰宇;他不張揚,卻照亮前路;他不說豪言壯語,卻用一生告訴世界:仰望星空,不是浪漫,而是責任。
今天,當我們抬頭看夜空,某一顆星或許正以他發現的規律運轉。而他,已融入那片他畢生探索的浩瀚之中。寂靜,永恒,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