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提起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窩囊"。這個評價放在軍事上,確實不算冤枉。你看澶州之戰,雖說沒輸,但宋真宗趙恒簽了澶淵之盟,白白損失了人力時間。
可奇怪的是,唐朝和宋朝之間不過隔了五十來年,怎么差距就這么大呢?唐朝末年雖然日薄西山,但照樣能熬死吐蕃。
五代時期的后唐莊宗李存勖,帶著五千人就敢硬剛耶律阿保機的十萬大軍,還打得契丹人丟盔棄甲。
![]()
問題出在哪兒?很多人歸咎于宋朝沒騎兵,這其實站不住腳。
七十年前的符存審,率七萬步兵北上三百多里馳援幽州,沿途遭十余萬契丹鐵騎圍追堵截長達八天,不僅沒垮,反而越戰越勇。
![]()
募兵制埋下的隱患:當軍隊變成私產
要理解宋軍的孱弱,得先弄明白一個關鍵轉折點兵制的改變。
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本質上是征兵制。
這種制度下,士兵服役有期限,打完仗就回家種地,國家只需給土地和免稅優待,軍費開支很低。
![]()
但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府兵制逐漸崩潰,朝廷開始大規模募兵。這一改,問題就來了。
募兵制下,當兵成了職業,士兵按月領軍餉。
中唐時一個普通士兵年俸就要20到30貫,加上各種節日賞賜、出征加倍,一年下來得七八十貫。
![]()
這筆開支龐大到朝廷無法承受,更要命的是,這些兵是招募來的,往往是某個將領在當地招的老鄉親戚。
這個制度的致命缺陷在于:優勝劣汰機制反向運作了。
在頻繁的戰爭中,最勇敢的士兵往往死得最快。晚唐的汴軍、晉軍喜歡使用陌刀、重劍這類雙手武器,士兵們甚至愛光著膀子上陣。
![]()
這種打法殺傷力確實大,但自己也容易送命。名將李嗣業就是這樣,在香積寺之戰中"肉袒執長刀"沖鋒陷陣,最后全身傷痕累累,箭傷發作而死。
問題是,一支軍隊如果最勇敢的那批人死得太快,新的勇士還沒成長起來,這支軍隊的傳承就斷了。這事兒在后唐就真實發生了。
![]()
從無敵到廢柴:一場長達半世紀的衰落
后唐是個轉折點。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打造的晉軍,是五代時期最能打的部隊,契丹人在他們面前幾無還手之力。
但后唐存國僅14年,內部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內戰,每次都殺得血流成河。
等到石敬瑭建立后晉,情況更糟。石敬瑭為了奪權,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割讓燕云十六州。
![]()
這種無恥行徑讓軍隊中有血性、有廉恥心的人紛紛離開。留下來的都是混日子的、貪圖鐵飯碗的、毫無原則的兵痞。這支軍隊在事實上已經廢了。
從后晉到北宋建立,短短十幾年間又經歷了后漢、后周兩個朝代。這支軍隊眼睜睜看著自己效忠的主子走馬燈似的換,再忠誠的人也搞不清該忠于誰了。
![]()
連續五十多年的頻繁改朝換代,就像割韭菜一樣,把軍隊中最精華的部分徹底淘洗干凈。
北宋建立后,趙匡胤拼命崇文抑武,當兵的被稱為"賊配軍",連乞丐見了都嫌棄。
![]()
軍官沒有政治前途,軍功越多越倒霉,于是大家都忙著吃空額。北宋名義上有近一百五十萬軍隊,但實際兵力能有六七十萬就不錯了。
所以經常出現荒唐事:朝廷派三十萬大軍出征,到了戰場實際只有十來萬,真正能打仗的只剩五六萬,卻要面對敵軍十萬精銳。
![]()
這就是募兵制下的"逆淘汰"規律:好兵要么死得快,要么跑得快,留下的都是劣兵。從晚唐到北宋,一支百戰雄師就這樣廢掉了。
歷史告訴我們,一支軍隊的強弱,制度設計比個人勇武重要得多。當制度開始反向篩選,優秀者消亡,平庸者繁衍,再強大的軍隊也會迅速腐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