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消息,據央視財經報道,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3140萬輛,首批享受8年質保的動力電池已進入退役期,疊加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本應讓退役動力電池迎來開發高峰,可現實卻是合規回收企業不僅電池回收量不足,甚至回收電池搶不過小作坊。
![]()
浙江某拆車廠負責人直言:一塊退役電池往往有好幾路買家盯著,正規“白名單”企業和小商小販同臺競爭,報價根本拼不過小作坊。小作坊幾十萬元就能開工,拆解成本壓到1500元以內,還能靠“不帶稅票”降低交易成本,甚至能比合規企業高出20%-30%的價格搶貨。
武漢一家“白名單”企業透露,收上來的新能源車中80%都沒了電池,全被私人或黑作坊提前截走,一塊電池轉手就能賣大幾千甚至上萬元。讓人憂心的是,部分回收點緊鄰居民區,電池模組隨意堆放,鼓脹、磕碰的電池隨處可見,既無消防設施,也無防爆防泄漏措施,具有安全隱患。
據悉,目前國內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已超過18萬家,其中就有游走在“灰色地帶”的非合規小作坊。與小作坊相比,“白名單”企業由于在廠房建設、技術工藝、環保治理等方面都投入巨大,反倒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而退役電池利用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梯次利用,二是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指當電池容量降至50%至80%時,會被拆解、重組,作為儲能或應急電源繼續服役。而當電池容量不足40%時,通常會進入再生利用環節:電池被破碎處理,從中提取鋰、鈷、鎳等關鍵金屬,再經提煉加工,化身為全新電池。
與正規“白名單”企業不同的是,小作坊把報廢的新能源車的電池拆下,簡單檢測、分揀,然后迅速轉手賣到各地的修理廠。光是電池,就足以覆蓋整車的收購成本,其他零件還能繼續拆解出售。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建新表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體系面臨多重挑戰:法規標準不健全、盈利模式不清晰、責任主體不明確。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從源頭加強對退役動力電池的規范化管理,將車企和電池企業納入回收利用的主體責任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