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內,荷蘭發布行政令限制安世半導體相關交易、英國將11家中國實體納入黑名單、歐盟緊急起草強制技術轉讓條款、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同步發布唱衰中國出口的報告——這一系列密集動作,時間節點精準銜接,其指向性已遠超單純的"安全考量",實質是對中國技術快速發展的系統性遏制。
![]()
荷蘭的限制措施頗具針對性,選擇在10月9日執行,恰是聞泰科技計劃將奈梅亨工廠產能翻倍的關鍵節點。此前已接近完成審批的流程,突然被啟動"國家安全審查",審查理由從"雙用途"升級為"潛在軍用",且未提供包括二極管在內的任何實質性證據支撐,便直接終止交易。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在議會公開表示"不能讓高端芯片落到不可信任的主體手里",雖未明確點名,但直指中國資本。這一決策背后,是美國商務部9月30日向荷蘭發出的備忘錄,核心要求為"將深紫外光刻機以外的中國投資全面納入審查范圍"。荷蘭不僅完全照辦,更提前三天執行,意在為歐盟后續相關法案提供實操樣本,為布魯塞爾的立法推進創造現實依據。
英國的舉措則更為直接,10月12日財政部以"向俄羅斯供應軍用電子元件"為由,對11家中國實體實施資產凍結。其公布的受限清單包含芯片、陀螺儀、射頻模塊等產品,但未提供任何海關編號、到港記錄等實質性證據,僅以"情報顯示"作為依據。英國媒體核查發現,相關通稿中無任何可被法庭采納的有效證據。值得注意的是,英國財政部設置了"兩年有效期"的后門條款,若兩年內無法提供實證,可不經公告、不通知當事人的方式悄悄解凍資產。這一操作直接借鑒了伊朗制裁案例——當年英國凍結伊朗資金后,最終以1.2億英鎊和解金收場。此次英國故技重施,核心訴求在于:通過凍結中國企業現金流,倒逼歐洲訂單流向英國本土剩余芯片廠商;即便后續敗訴,賠償成本由納稅人承擔,政府層面無直接損失。
![]()
歐盟委員會于10月15日將《關鍵產業保護法案》納入立法快車道,明確將新能源汽車、電池、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納入管控范圍。法案要求,非歐盟企業若想進入歐洲市場,需向當地合資方轉讓源代碼、電池配方、電機設計等核心技術,并接受"技術審查委員會"年度審核。該委員會主席由歐盟內部市場專員直接任命,擁有一票否決權。德國經濟部長在閉門會議中直言:"若不采取此類措施,歐洲電池成本將持續比中國高出30%,整車廠商訂單將持續流向中國。"法國代表則補充稱:"歐洲已失去光伏產業優勢,不能再喪失汽車產業主導權。"在德法主導下,北歐國家的反對意見被弱化處理,瑞典提出的"可能違反《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僅被標注為"留待后續評估",實質是采取"先實施后補證"的策略——利用企業無法承受長期訴訟周期的弱點迫使其妥協。歐盟的緊迫感源于數據壓力:當前中國企業在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已達21%,若不干預,預計2026年將突破30%,屆時將直接影響相關產業選票基礎。
WTO與IMF在同期發布的報告中形成呼應,共同渲染"中國出口導向型增長不可持續"的輿論氛圍。兩份報告均采用2023年1-8月的陳舊數據,刻意回避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42%的最新海關統計數據。IMF將2024年中國GDP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同時悄悄將印度預測值上調0.5個百分點,通過這種"平衡式拉踩",為歐盟法案構建"國際共識"。此舉與當年美日半導體協議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轍:先由國際組織釋放輿論信號,再由立法機構推進限制性措施,最終將日本芯片全球市場份額從80%打壓至30%。歐盟此次復刻歷史操作,意圖顯而易見。
![]()
面對密集封鎖,中國商務部于10月16日召開記者會,以理性克制的姿態公布三項反制措施,每項措施均明確責任部門與實施時間表,展現出充分的準備與執行力。其一,已向WTO提交訴訟,案號DS645;其二,擬定對等限制清單,涵蓋風電、化妝品、奢侈品等歐洲出口支柱產業;其三,啟動非洲供應鏈合作計劃,首期100億美元基金于10月20日在肯尼亞蒙巴薩港落地。這一系列舉措清晰傳遞出"封鎖不是單行道"的信號:中國可通過構建印度洋供應鏈體系,直接繞開歐洲本土市場,歐洲若想保留中國市場準入權,需先拆除自身設置的貿易壁壘。
梳理事件時間線可見,各方動作形成精密配合:荷蘭封鎖芯片產業、英國凍結企業資產、歐盟推進立法、國際組織輿論造勢,每一步均精準卡在中國企業擴產、融資、上市的關鍵節點。其核心訴求并非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通過技術封鎖將中國企業鎖定在產業鏈低端環節,維系歐洲產業30%的毛利率優勢。然而,這一策略忽略了三大核心現實:其一,產能建設效率差距——歐洲電池工廠平均建設周期36個月,中國僅需18個月;其二,成本競爭力差距——歐洲芯片法案470億歐元補貼中,30%需用于彌補環保成本劣勢;其三,市場迭代速度差距——WTO訴訟平均耗時27個月,而據預測,27個月后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滲透率將突破60%,屆時歐洲即便贏得訴訟,也已錯失市場窗口期。
![]()
市場規律的力量遠超行政干預。在歐盟法案預計11月公布之際,中國車企在泰國、巴西、土耳其的三座新工廠同步投產。這意味著,無論歐盟采取加征關稅還是強制技術轉讓等措施,中國企業可通過海外產能直接繞關進入目標市場。最終承擔損失的,將是歐洲港口、運輸、保險、零售等關聯產業的本土就業崗位。荷蘭奈梅亨工廠的閑置廠房、英國凍結賬戶的利息損失、歐盟委員會的保護主義政策文件,都無法轉化為實際市場訂單——技術封鎖的枷鎖,往往先束縛住施加者自身。
![]()
值得深思的是:若僅憑扣留源代碼就能復制寧德時代的成功,若僅靠凍結數億美元就能停滯中國電機產業發展,華為早應在2019年的封鎖中退出手機市場。但現實是,Mate60系列在雷蒙多訪華當日開售,芯片編號明確標注2023年生產。這一事實證明,全球供應鏈已具備在封鎖裂縫中生長的韌性。歐洲此次試圖徹底封死技術交流的門縫,最先被燙傷的將是自身利益。當歐洲意識到問題所在試圖重啟合作時,全球產業格局早已重塑,市場主導權已完成交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