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中國空間站又傳來好消息。神舟二十號乘組已在天宮駐留超半年,正按計劃開展后續任務。
22年前的 10 月 15 日,長征二號 F 火箭托舉神舟五號升空,楊利偉邁出中國人太空第一步。
從 “飛一天” 到 “住半年”,從單人飛行到乘組會師,中國航天用 22 年時間,實現了錢學森生前提到的 “中國人要獨立探索太空” 的期盼,每一步突破都讓世界矚目。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 F 火箭尾部噴出橘紅色火焰,帶著神舟五號直沖云霄。
倒計時數到 “7” 時,楊利偉舉起右手敬禮,指揮大廳里的掌聲瞬間響起,這一幕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經典畫面。
12 分鐘后,飛船精準進入預定軌道,中國迎來首位太空訪客。
10 月 16 日黎明,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搜救人員早已在草原上等候。6 時 23 分,繞地球飛行 14 圈的神舟五號順利著陸。
出艙時,身著航天服的楊利偉面帶微笑揮手,人群瞬間沸騰。一位蒙古族姑娘上前獻上哈達與鮮花,他那句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至今仍讓人熱血沸騰。
這次飛行,讓中國成為第三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也讓錢學森 “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不能搞?”
的反問有了最有力的回答。此后多年,每一位從太空返回的航天員,都會專程到錢學森家中報告喜訊,直到 2009 年他逝世。
![]()
從 2003 年到 2025 年中國載人航天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刷新紀錄。
2005 年神舟六號發射實現 “多人多天” 飛行,乘組在太空完成多項科學實驗;
2008 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打開艙門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那句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傳遍全國;
2012 年神舟九號任務中,劉洋成為我國首位女航天員,開啟女性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2013 年,神舟十號乘組開展首次 “太空授課”,王亞平在天宮給地面學生演示物理實驗,讓無數孩子種下航天夢想;
2021 年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年,神舟十二號乘組首次進入天和核心艙,駐留 3 個月并完成兩次出艙;同年神舟十三號乘組更挑戰 “太空出差半年”,還在空間站里過了一個特別的中國年。
2023 年神舟十六號任務,迎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首次亮相,標志著中國航天人才體系更趨完善;
![]()
2024 年神舟十九號發射,“90 后” 宋令東、王浩澤入選,其中王浩澤成為我國首位女性飛行工程師,年輕一代開始扛起航天重任。
2025 年 4 月 24 日,第十個 “中國航天日” 當天,神舟二十號飛船搭載陳冬、陳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員發射升空。
4 月 25 日,神舟二十號乘組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在天宮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第 6 次 “太空會師”,兩個乘組共同開展設備維護和科學實驗,場面十分壯觀。
不久前,神舟二十號乘組圓滿完成第四次出艙任務,航天員在艙外安裝了新的科學實驗設備,為后續空間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截至 2025 年 9 月,該乘組已在空間站駐留超半年,各項任務進展順利,身體狀態良好。
除了空間站任務,2025 年中國月球探測也有新動作。
![]()
據國家航天局 8 月發布的消息,嫦娥七號任務已完成主要探測器的研制,計劃在未來幾年實施,將開展月球南極區域的科學探測,為后續月球基地建設做準備。
這意味著,中國人離在月球留下足跡的目標越來越近。
中國載人航天的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背后無數航天人的付出。從設計師到工程師,從科研人員到保障人員,他們默默堅守在各自崗位,用匠心和汗水托舉航天夢想。
如今,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完成 “三步走” 戰略目標,正式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每天都在開展不同領域的科學實驗,產出的成果正逐步應用到民生領域。
但中國航天人的腳步不會停下,正如錢學森先生所期望的那樣,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范圍會越來越廣,從近地軌道到月球,未來還會向更深的宇宙邁進。
![]()
中國載人航天的 22 年,是追趕的 22 年,也是超越的 22 年。
從神舟五號的 “首飛” 到神舟二十號的 “長駐”,從空間站建成到月球探測提速,每一個成就都讓國人自豪,每一次突破都讓世界驚嘆。
未來,中國航天還會帶來更多驚喜,星漢燦爛的宇宙中,中國的身影將更加耀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