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杜詠芳
|黃大路
設計|甄尤美
還記得小時候趴在窗邊,看著馬路上飛馳的汽車嗎?那時的它們總帶著一副 “天真模樣”。
車頭四角各嵌著兩個圓滾滾的大燈,像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透著幾分憨態可掬,那是刻在幾代人記憶里的經典前臉造型。
可如今再放眼街頭,你會發現從硬派SUV到優雅轎車,甚至是一些休閑旅行車都早已換了“眼神”,變成了被大家戲稱的“瞇瞇眼”。
曾經圓潤的大燈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纖細如眉的光帶、銳利如刀鋒的燈組,它們或藏在保險杠高位,或與車身無縫相融,連光線都透著一股未來主義的冷峻。
這場“眼神革命”的主角,正是當下席卷全球車企的分體式大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眼神革命”背后的故事。

就是因為好看才做
![]()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好端端的車頭燈,為啥非要“劈成兩半”?
或許大家會對此浮想聯翩,為汽車制造商這么做想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路上的汽車正在變得越來越“高”。
按照常理推斷,這似乎會帶來一個問題:大燈的高度也越來越高,這可能會造成眩光,并可能影響碰撞安全。
在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等權威機構的汽車安全評分體系中,大燈眩光確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會影響汽車的整體評分,而這對汽車制造商至關重要。
乍看之下,分體式大燈完美地解決了這些難題。它將照明功能巧妙拆分:上方是日間行車燈(DRL),下方則藏著近光燈、遠光燈這些核心照明模塊,負責“照亮前路”的重活。
白天行駛時,上方的日間行車燈是主力。
它被布置在車頭較高的位置,亮度無需過強,卻能讓對向車輛、行人清晰識別出車輛的輪廓和位置,既避免造成眩目,又提升了車輛白天行駛的可見性。
到了晚上或光線暗的時候,下方的核心燈組開始發揮作用。它們專注于照亮前方路面,把道路標線、行人、障礙物都照清楚。
為了不晃到對向司機的眼睛,它們還特意被放得低一些,既保證了自己看得遠,又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在安全和實用之間找了個絕佳平衡點。
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汽車制造商選擇分體式大燈設計純粹是為了美觀,安全性的提升或許只是這個設計的“美麗意外”,而非初衷。
“這純粹是出于審美考慮。”寶馬發言人杰伊·漢森(Jay Hanson)在一封關于 i7 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新的燈光設計是對寶馬著名的帶光環的雙圓形大燈的漸進式詮釋……這與遵守某些法規無關。”
正如通用汽車發言人凱莉·范·梅爾(Kellie Van Maele)所言:“‘分體式大燈’設計滿足了所有性能要求,同時還提供了額外的造型靈活性。”
分體式大燈在功能上分離的特征,可以讓設計師更加自由地塑造日間行車燈的燈光特征,將其作為一種彰顯品牌風格的裝飾。
奧迪大燈研發主管邁克爾·克魯帕(Michael Kruppa)也指出,分體式大燈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隱藏”主大燈外殼,以便將焦點集中在上方的LED上。
“(分體式大燈)主要關注點其實是美觀。”他說,“設計師關注的是日間路況;你只需要使用日間行車燈……不過,你仍然需要滿足法律要求,這意味著你需要一個近光燈和一個遠光燈。”
并且,他補充道:“圍繞下部前照燈的邊框和聚合物部件的設計使得如果它們沒有打開,你就看不到它們,因為你被日間行車燈所吸引。”

從備受爭議到引領風潮
其實,分體式大燈的設計理念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萌芽。
先驅者包括1998年的菲亞特Multipla和2000年的龐蒂亞克Aztek。但可惜的是,它們“生不逢時”。
菲亞特Multipla上市之初,其前衛甚至頗具爭議的造型一度令市場卻步,導致銷量低迷。
![]()
直到2004年改款回歸主流審美后,市場才逐漸認識到它無與倫比的實用性與空間布局,口碑持續發酵,最終推動了銷量的強勢反彈。
龐蒂克Aztek也被戲稱為“通用汽車制造了五年之久、令人遺憾的汽車笑柄”。直到在熱門劇集《絕命毒師》中頻繁亮相,才風評反轉,成了一輛“酷車”。
![]()
隨后是日產Juke(2010年),其擁有高位蛙式轉向燈和看起來像拉力賽車超大霧燈,并且真正在設計上區分了日間行車燈和遠光燈功能,成功地為這種設計語言打開了市場。
![]()
四年后的雪鐵龍Cactus(2014款),進一步將這種設計語言推向主流。
而真正讓分體式大燈迎來高光時刻的,是電動汽車的崛起。傳統燃油車需要的前格柵逐漸消失,汽車前臉不再由散熱器定義,而是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
所以,車前臉變成了一塊完整的“畫布”,需要設計師為其增添新的創意色彩。
除了將日間行車燈 (DRL) 和主大燈分離之外,連續的燈帶也成了設計師發力的重點元素,一些汽車品牌開始用單條LED燈帶連接日間行車燈。
但是,最引人注目,也最為激進的設計之一,當屬特斯拉Cyber truck。其前端頂部采用連續的水平LED燈帶作為唯一可見的燈光特征。
![]()
鋒利的燈具如同圖形元素般橫跨整個引擎蓋,而實際的前大燈則完全隱藏在保險杠中,位于兩個幾乎不可見的垂直模塊中。

審美疲勞已經開始了嗎
雖然,在汽車設計領域,車燈已成為最具表現力的元素之一,各種創新設計層出不窮,但是,并非所有設計師都對當前流行的照明設計趨之若鶩。
現代汽車韓國設計中心負責人西蒙·洛斯比 (Simon Loasby) 就曾向英國《汽車雜志》分享了他的想法,表達了他對燈條日益流行的不滿。
他直言不諱:“什么時候能放棄(燈條)?這幾乎就是個終結。我們已經在Grandeur、Kona和Sonata上這樣做過了,但現在我想,‘伙計們,我看夠了’。”
洛斯比暗示,燈條的受歡迎程度可能正在消退。
“我認為,就照明而言,我們已接近尾聲。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什么對顧客來說合乎邏輯,什么又能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克魯帕也說道:“我認為未來照明的最大貢獻是在通信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并且,他特別提到了自動駕駛和行人安全等方面。
他表示:“燈光會在外部創造某種接觸點……營造一種安全感。我們堅信這在未來會發生,雖然我不知道是否需要10年時間。但這絕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段話精準地預言了汽車設計的下一場革命:燈光將不只是汽車的“眼睛”,還是它的“表情”和“聲音”,承擔起與人類世界進行安全、高效、友好溝通的重任。
一些汽車制造商也開始朝這個方向做出努力。
例如,寶馬i Vision Dee等概念車引入了交互式LED面板,用數字顯示屏取代了傳統的前大燈。
![]()
小鵬、高合等國產品牌也正在試驗可根據環境改變形狀、顏色和順序的車燈。
也許,下一場革命真的不遠了。
您覺得分體式大燈好看嗎?歡迎投票并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