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場近期的熱度引發廣泛關注,日經指數連續上漲創下歷史新高,這場市場躁動的背后,有著鮮明的政治驅動色彩。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即將出任首相,其政治與經濟主張成為攪動市場的核心因素。
作為"安倍經濟學"的堅定繼承者,她明確主張延續寬松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甚至提出十年內實現日本經濟翻倍的目標,這樣的政策方向直接點燃了資本市場的預期。
![]()
但在市場興奮的背后,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愈發清晰:日本真的經歷了"失落的三十年"嗎?
1997年山一證券倒閉的場景曾被視作日本經濟衰退的開端,此后三十年,日本國內GDP增速常年徘徊在1%左右,股市歷經三十年才重回高點,房價也用了二十余年才逐步企穩,這些數據似乎都印證著"失落"的說法。
![]()
可事實卻存在另一重維度的呈現,經濟學家辜朝明曾估算,90年代泡沫破裂讓日本損失了相當于3倍GDP的財富,但日本經濟總量并未斷崖式下跌,居民財富反而持續增長,1990年日本家庭總資產約800萬億日元,到2023年已增至2000萬億日元,在物價與工資基本平穩的情況下實現了財富翻倍。
這份財富增長的源頭,藏在日本龐大的海外布局中。自80年代修改外匯管理法放開資本項目后,日本逐步構建起系統性的海外投資體系。90年代泡沫破裂后,政府將利率壓至低位,企業以近乎零成本融資,在國內投資回報有限的情況下轉向全球市場。
同時,政府通過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專項貸款等政策為企業出海護航,甚至設立海外投資損失準備金制度降低企業風險。這種政策支持下,日本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建廠、并購、控股資源與科技企業,居民也通過外匯套利參與全球財富分配。
截至2024年底,日本對外凈資產達533.05萬億日元,對外資產總額超過國內經濟總量兩倍,即便34年來首次讓出全球最大債權國位置,其海外資產規模仍具壓倒性優勢。
![]()
這種海外布局形成了獨特的"黑字環流"模式:國家支持企業出海,企業海外盈利通過分紅、股息等形式回流本土,支撐居民財富增長。
![]()
2023年,日本進出口貿易逆差9.3萬億日元,但憑借34.9萬億日元的海外投資收益回流,經常賬戶順差達21.4萬億日元。若將海外投資增長納入核算,日本經濟每年可額外獲得3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
豐田連續5年穩居全球汽車銷量榜首,松下從家電轉向汽車電子與住宅能源,日立深耕電梯與智能電網,索尼在全球內窺鏡市場占據80%份額,半導體材料領域日本更掌握全球30%的關鍵份額,這些都顯示日本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仍具核心競爭力。
高市早苗的上臺,正是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但當前日本政府債務規模已突破1200萬億日元,占GDP比重超過250%,繼續推行財政擴張面臨巨大壓力。
同時,日本央行已開啟加息周期,新增國債發行可能加劇市場對日元信用的擔憂,推高企業融資成本。如何在刺激經濟與防范風險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其執政后的核心挑戰。
![]()
從日本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在經濟增速放緩階段,構建穩定的現金流與安全的資產結構至關重要;當內部增量有限時,全球化布局能打開新的增長空間;而持續的收益分紅往往比短期漲幅更能保障財富穩定。
如今,當日本在新的政治導向下重新強調發展動能,既需要客觀認識其真實的經濟實力,也可借鑒其在全球資源配置與風險防控中的經驗,這或許是更為理性的觀察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