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不賺錢,已經是業界共識,位列全國第4的成都地鐵同樣沒能解決好這個行業難題。
從官方公布的年報等數據來看,成都地鐵是賺過錢的,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當年得有成都方面的補貼,還得是大額補貼,“有補貼,就有盈利,不補貼,就得虧損”,光鮮亮麗的成都地鐵,終究沒能擺脫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
一座城市軌道交通的經濟賬,從來都不是看表面的費用簡單增減。
一邊是1號線、2號線、4號線高峰時擠成相片,一邊是部分新線路客流不足、空空蕩蕩,如何平衡建設速度與運營效益,成都也在摸索中。
成都修地鐵,成本較高,按照行業報告的說法,西部地區新建地鐵平均每公里造價高達2.8億元,比東部地區高出10%以上。
![]()
![]()
成都地鐵超過700公里的運營里程,按照平均造價測算,累計投資在2000億元左右。這讓成都不得不頂著成本壓力搞有效管控,并摸索出了“運營-開發-TOD-市政配套”的融匯玩法,TOD項目開發與線路建設同步規劃,線路周邊土地溢價提前反哺建設成本,這非常考驗城市管理者和建設方的微操、控盤能力,而成都做到了。
相比之下,重慶、西安等地的軌道交通建設,在前置規劃方面,有需向成都學習借鑒之處,以消弭當地普遍高出5%以上的建設成本。
2024年,全國20多家地鐵公司,扣除補貼后還能盈利的,只有上海、福州等少數城市,成都2024年的財務數據頗為好看,全年營業總收入117.38億元,歸母凈利潤3.79億元,但扣除73.56億元的政府補貼后,實際經營虧損達69.56億元。
補貼盈利是行業慣例,票務收入是基本盤,TOD是希望所在。
成都客流量尚可,但客流規模距離北京和上海,有著10億人次以上的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票務方面的增長空間。
已經啟動的24個TOD項目被視為成都地鐵盈利的希望所在,“軌道造城”確實也帶來了預期內的增值收益,成都的非票務收入,從2020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27%,超過西安的15%、蘭州的12%。
今年以來的軌道交通運營態勢,仍是成都占優,但主要是同行襯托。2025年上半年,重慶軌道交通實現營收13.5億元,凈利潤為1.49億元,其原因是財務費用驟降,從18.21億降至-0.03億,被認為不具備多大的可持續性。西安營收下降了18.16億元,同比下滑12%,補貼縮水5.02億元,同比下滑30%,雙重擠壓之下,凈虧損擴大到18.52億元。
與其他軌道交通的頭部城市,特別是能盈利的城市對比,成都一來非票務收入還有待提高,深圳地鐵雖然年虧300多億元,但其物業開發利潤是成都的3倍以上,還在以住宅銷售為主的成都TOD,完全可以繼續向深圳學習;二來補貼力度不夠頂級,北京地鐵能拿到超240億元的補貼,成都數十億元的補貼只是中等水平,當然,成都地鐵連續十多年獲得高額補貼,已屬不易。
![]()
成都地鐵的技術降本路徑倒是可圈可點,目前已經實現百公里運營能耗從2020年的12萬度降至2025年的9.8萬度,能源消耗成本比西安低了15%,這方面重慶也有不錯的表現,成渝完全可以協力拓展。
與不少城市面臨“線建好了,人沒跟上”的客流錯配問題不同,創下多個軌道交通領域快速建設紀錄的成都地鐵步履穩健。成都地鐵的經濟賬并不難算,700公里線網帶來的,是全城35%左右人口的800米通勤覆蓋,超過4000億元的軌道交通產業規模,以及賬本之外,成都精心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的各種潛在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