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山東濟南趵突泉,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其實,古人對天下名泉的品鑒,不盡相同。
在江蘇省鎮江市金山風景區,有一名泉,曰中泠泉,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稱。
縱觀江蘇境內,稱天下名泉者眾多,都有獨特的魅力。
鎮江?天下第一泉
提起鎮江的“天下第一泉”,老鎮江人總會先念一句“中冷泉”——它原在金山西南的江心,后來隨著金山與陸地相連,這汪清泉才“登岸”定居,卻依舊帶著江水滋養的溫潤。
![]()
![]()
要說它的“第一”之名,得追溯到唐朝的“鑒水師”劉伯芻。當年他走遍天下品泉,把全國泡茶好水分了七等,揚子江中冷泉(也就是這天下第一泉)直接拔得頭籌,從此“天下第一泉”的名號便流傳千年。
![]()
![]()
如今您去泉邊,還能看到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題的“天下第一泉”五個大字刻在石欄上,筆力蒼勁,像是在為這泉的名氣“蓋章認”。
![]()
最讓人稱奇的,是它“盈杯不溢”的奇觀——用這泉水注滿杯子,水面能高出杯口二三分,卻穩穩當當不灑一滴。這可不是魔術,全因泉水中富含礦物質,讓水的表面張力變得格外強。
![]()
天下第一泉
![]()
擱在古代,想喝上一口正宗的中泠泉(天下第一泉舊稱)可不容易:得等風平浪靜的子午時分,讓老船工駕船到江心泉眼,用特制銅瓶汲水,再在船頭沉淀四個時辰,濾去泥沙后才得真味。也難怪古人說“物以稀為貴”,這口泉的甘醇,藏著滿滿的“來之不易”。
![]()
![]()
![]()
△近代“一泉”照片
王仁堪當年發現這泉時,還特意在池畔蓋了座“鑒亭”,取“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
![]()
![]()
無錫?天下第二泉
如果說鎮江第一泉帶著“江心奇趣”,那無錫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則滿是文人墨客的風雅。
![]()
惠山泉相傳為唐大歷年間無錫令敬澄開鑿,因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評定其為“天下第二泉”而得名。陸羽在書中將天下水品分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此后劉伯芻、張又新等茶人也均推其為第二,故得名“二泉”。唐代詩人李紳稱它“人間靈液”,乾隆皇帝又御封加持,這口泉的“含金量”可不一般。
![]()
![]()
惠山泉藏在無錫錫惠公園的惠山山麓,是唐代無錫令敬澄開鑿的。泉水從若冰洞伏流而出,被分成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水最清冽,是汲水品茗的首選;中池四方形,水質清淡,別有風味;下池長方形,其實是個魚池,明代雕刻的“螭首”(石龍頭)立在池壁,中池的泉水從石龍頭里叮咚流出,終年不斷,聽著就像江南的小調。
![]()
![]()
歷代文人都為這泉著迷:蘇東坡兩次來無錫品泉,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讓泉名更添詩意;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不僅題了“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至今刻在泉亭后壁),還寫詩感慨“裹茗來尋第二泉”的雅致;明初畫家文徵明更是畫了《惠山茶會圖》,把文人在泉邊煮茶論道的場景留了下來,成了故宮里的珍貴藏品。
![]()
△近代“二泉”照片(收藏者:顧群濤)
這泉的名氣還曾“走進宮廷”——宋徽宗時,它是貢品;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為了喝到它,竟讓人用壇子封裝,馳馬千里從江蘇送到陜西。難怪皮日休會寫詩調侃“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把這泉的珍貴比作楊貴妃愛的荔枝,足見它的魅力。
蘇州·天下第三泉
“第三泉”位于虎丘之巔,毗鄰劍池,坐落于千人石之右,冷香閣之北。據《蘇州府志》所錄,唐德宗貞元年間,茶圣陸羽曾寓居蘇州虎丘之地,親汲山泉,細品茶香,深研茶道。彼時發現虎丘山泉,清澈明亮,甘美可口,實為煎茶之上選。故而,陸羽于虎丘山巔掘泉一眼,專供品茗試茶之用。同時,他又于泉外開山辟地,植茶種樹,并以泉水灌溉茶園,使得“種茶”之術在蘇州蔚然成風。
![]()
為紀念陸羽對茶學之卓越貢獻,后人將陸羽親手所掘之虎丘石泉,尊稱為“陸羽泉”,或“陸羽井”。隨后就有歷史資料顯示,陸羽遍嘗天下水品,評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為“第五”,實則是誤傳。與陸羽同世之劉伯芻,亦深諳茶道,他認為天下有七地之水最宜煎茶,而蘇州虎丘石泉水,則位列“第三”。因此,蘇州石泉水又得“天下第三泉”之美名。
![]()
據南宋范成大所著地方志《吳郡志》載:“今劍池傍經藏之后有大石井,面闊丈余,嵌巖自然。上有石轆轤,歲久堙塞。……紹興三年(1133),主僧如壁,始淘古石井,去淤泥五丈許。四傍皆石壁,鱗皴天成。下連石底,漸窄。泉出石脈中,一宿水滿井。……味甘冷勝劍池。”
說的是,劍池旁邊經藏后面有一口大石井,井口寬一丈多,嵌在巖石之中,自然天成,井上有個石轆轤,因為年代久遠而堵塞了。紹興三年,主僧如璧開始淘洗古老的石井,挖去五丈左右的淤泥后,四周都是石壁,像魚鱗般的皴痕如同天然形成,下面連接的石底漸漸變窄,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一個晚上井水就滿了。其味甘甜清冽,超過劍池的水。
據記載可知,約在隋唐時期,至少在唐時,在劍池旁山泉處已筑有石井。
![]()
到了明代,虎丘石泉湮沒不彰。《虎丘復第三泉記》中說“今中泠惠山名天下,虎丘之泉無聞焉”,而且“閉于頹垣荒翳之間,雖吳人鮮或至焉”,說它隱藏在破敗的墻垣和荒草之中,即便是吳地之人也很少到這里來。
當時長洲縣令左綿(即綿陽)人高第巡視縣境來到這里,見狀嘆曰:“怎么能讓如此美好的泉水被掩蓋而不為人知呢?”于是下令拆除墻屋,鏟平荊棘,疏通積水。
荒蕪隱蔽的景象被清除后,泉水的美麗景致便顯露了出來。只見有一塊巨石巍然聳立,橫臥綿延可達數十丈,泉水噴涌而出,沖刷著巨石根部。高縣令說:“這就是《象傳》上說的山下涌出的泉水,它應當甘甜清冽,不是其他泉水所能比擬的。”于是就在巨石之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并且標明這是“第三泉”。吳中之士大夫聞訊,多來此地賦詩以賀。
提及與虎丘“第三泉”相交織的歷史佳話,無不深藏著一份雋永的意趣,以及那份鐫刻心底的深情。即便無緣親自品嘗那泉水的甘冽清甜,亦能從這些故事中品出幾分真味。
丹陽·天下第四泉
觀音山位于丹陽城北,大運河西岸。玉乳泉 在 觀音山上 。 練湖 在觀音山前。
在丹陽城西北,原有一片自然形成的湖泊,被稱為‘開家湖’。湖旁有許多沼澤。周圍是廣闊的平原。西晉永興二年(公元305年),為了解決南渡人口的口糧問題,當時的廣陵相陳敏在開家湖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和疏導,筑了堤壩。挖深沼澤,使之與開家湖連片。接納高驪山和長山等八十四處流水,遂使之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湖泊。人們稱之為“練湖”。據《嘉定鎮江志》記載:‘練湖在縣北百二十步,周圍四十里。晉時陳敏為亂,據有江東,務修耕織,令弟諧遏馬林溪,以溉云陽,亦謂之練塘,溉田數百頃。”后來此湖被認為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
![]()
在練湖的東南岸邊,聳立著一條蜿蜒起伏的山崗,山體委婉秀麗,山上樹木蔥蘢。幾位南渡的高僧認為這是塊寶地,于是率眾在這里大興土木,修建觀音寺院。觀音山一名由此而來。
僧人們在觀音寺內鑿井,鑿至深處,有泉水涌出,色白味甘,用來煎茶,其味絕佳。僧俗相傳,名聲遠布。因為水質好,后來此井被命名為‘玉乳泉’。僧人們建好觀音寺后,又在觀音山最高峰修建了一座望湖亭,登此亭可以一覽練湖全景。
![]()
在唐代,玉乳泉水引茶圣陸羽前來品嘗,他與全國各地泉水相比,將丹陽玉乳泉水列于第十一位。排在揚州大明寺水前。唐代另一位品泉名家劉伯芻在他的《水品》一書中,將玉乳泉列為‘天下第四泉’。他說: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觀音寺水第四。
![]()
當時,觀音山被尊為佛教圣地,山前有練湖美景,山中有玉乳名泉。旁有大運河。這使得各代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多在此建房置地,還有不少名人賢士在此隱居。詩人們也大都來此游玩,吟詩,飲酒,品茶。這種盛況,在《嘉慶練湖志》中有許多記載。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船過練湖,下船登觀音山,品玉乳泉水。他作詩贊美說:“練影淳泓綠水春,長堤十里凈無塵。中郎品藻稱淵注,此語還當出此人。”
![]()
陸游當年赴蜀途中,經過丹陽,專程來到觀音山,臨亭觀景。見湖中波濤云影,輕舟遠渡,岸邊楊柳婆娑,斜橋臥波。湖心島上宮闕青竹,仙閣高懸,練湖遠處,諸峰接天,如列遠黛。湖面清風吹來,陸游把酒臨風,自是心曠神怡。不久,卻又愁上心來。想起唐婉新近歸去,自己又為生計,遠赴邊陲赴任,不覺喝得大醉。他在《練塘》一詩中寫道:“微風吹頰酒初醒,落日舟橫杜若汀,水秀山明何所似,玉人臨鏡暈螺青。”醉后,他下山至觀音寺,喝玉乳泉茶水解酒。他在《入蜀記》記載:“十六日,早發丹陽,汲玉乳泉水,井在道邊觀音寺,名列水品。色類牛奶,干冷熨齒。”
揚州·天下第五泉
大明寺泉位于江蘇揚州市大明寺西花園內。大明寺,是唐代鑒真大師居住和講學的地方,它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間(457-464),因而取名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幸揚州大明寺時,因怕“大明”兩字會引起百姓對前朝(明代)的懷念,才親筆題寫寺名,改大明寺為法凈寺。1980年鑒真大師座像從日本探親回揚州時,法凈寺改稱原名大明寺。不過,現代的大明寺,乃是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的。大明寺內的西花園,原名芳圃,相傳是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御游江南時,才辟為御花園的。御花園內的大明寺泉,原先就有的,其泉因寺而得名。
![]()
大明寺泉,水質清澈,滋味甘醇,用來沏茶,香高味醇,向來為茶人推崇。唐代宗時,“茶圣”陸羽在揚州大明寺居住,與湖州刺史李季卿品評鎮江中泠泉水時,對天下宜茶泉水作了廣泛的評定,列揚州大明寺泉為天下“第十二”。據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載,差不多與陸羽同時代的品泉家劉伯芻,對品水很有研究。按照劉伯芻的排列,天下最宜煎茶的水品有七個,說:“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從此,揚州大明寺泉,便有“天下第五泉”之美稱。在大明寺山門兩側,分別書有:“淮東第一觀”和“天下第五泉”兩行大字,便是最好的注釋。
![]()
揚州大明寺泉出名后,歷代文人雅士,慕名前去汲水試茗,留下了許多歌頌美泉沏佳茗的詩文。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大明寺泉水記》中,稱:“此水為水之美者也!”宋代詩人晁補之在《揚州雜詠七首》其四中,在對用大明寺泉沏茶感嘆不已的同時;對自己此前不識大明寺泉,深感心中有愧。如今,在大明寺西花園內,建有“五泉茶室”,用“五泉”之水品茗,自有“茶不醉人人自醉”之感。而且,坐在五泉茶室品茗,近可領略觀音山景色,遠可眺望瘦西湖風光,品茗賞景,美不勝收。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