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養老規劃羅姐說」關注我
最近有網友曬出兩張退休金核算單,引發熱議:一張顯示“工齡37年6個月”的退休人員,每月領8584元;另一張“工齡38年4個月”的,卻只領4259元。
網友納悶:“工齡差了一年多,養老金咋差了一倍?”
一、兩張真實核算單:工齡與養老金的“反常識”對比
先看兩張表的主角——都是60歲正常退休的男性,但養老金差距明顯:
案例一(37年6個月工齡):
? 出生年月:1964年12月 ,參加工作:1987年7月 ,退休年月:2024年12月
? 累計繳費年限:37年6個月(1987.7-2024.12)
? 基本養老金:8584.1元/月(基礎4874元+個人賬戶2393元+過渡性1317元)
? 關鍵數據:平均繳費指數1.9592,個人賬戶儲存額33.26萬
![]()
案例二(38年4個月工齡):
? 出生年月:1964年11月,參加工作:1986年8月,退休年月:2024年11月
? 累計繳費年限:38年4個月(1986.8-2024.11)
? 基本養老金:4259.4元/月(基礎2795元+個人賬戶840元+過渡性624元)
? 關鍵數據:平均繳費指數0.6931,個人賬戶儲存額11.67萬
![]()
二、養老金不是“工齡越長越多”?三大核心公式揭開真相
很多人以為“工齡=養老金”,但從兩張表能看出:工齡只是影響因素之一,真正決定養老金高低的是“繳費基數、繳費年限、個人賬戶儲存額”三駕馬車。
1. 基礎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 = 計發基數 × (1 + 平均繳費指數) ÷ 2 × 繳費年限 × 1%
? 計發基數: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資(兩案例均為8785元/8613元,差異不大)。
? 平均繳費指數:反映繳費基數高低(比如按60%繳費指數0.6,300%繳費指數3)。案例一繳費指數1.9592,案例二僅0.6931。
? 繳費年限:案例一37.5年,案例二38.3年。
計算對比:
案例一基礎養老金:8785 × (1+1.9592) ÷ 2 × 37.5 × 1% ≈ 4874元
案例二基礎養老金:8613 × (1+0.6931) ÷ 2 × 38.3 × 1% ≈ 2795元
案例一繳費指數是案例二的2.8倍,直接拉高了基礎養老金!
2. 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儲存額 ÷ 計發月數
? 計發月數:60歲退休統一139個月。
? 個人賬戶儲存額:由個人每月繳費累計而來。
案例一個人賬戶33.26萬,每月領:332594 ÷ 139 ≈ 2393元
案例二個人賬戶11.67萬,每月領:116739 ÷ 139 ≈ 840元
差距根源:案例一每月繳費基數高,個人賬戶多存了近3倍錢!
3. 過渡性養老金:“中人”專屬,同樣看繳費指數與年限
針對1997年前參加工作的“中人”,過渡性養老金補償視同繳費年限。公式:
過渡性養老金 = 計發基數 × 平均繳費指數 × 視同年限 × 系數
案例一:8785元×2.2322×8.5年×系數≈1317元
案例二:8613元×0.9848×9.4年×系數≈624元
同樣因繳費指數低,案例二這部分也少了一半!
三、結論:工齡重要,但“繳費質量”更關鍵!
兩張表的對比清晰說明:養老金不是“熬工齡”,而是“多繳、長繳、高標準繳”的結果。
案例二雖然工齡多近1年,但因長期按最低基數繳費(平均指數0.69),個人賬戶儲存額少、繳費指數低,最終養老金反而是案例一的近一半。
這也提醒即將退休的朋友:如果想提高養老金,年輕時盡量按更高基數繳費,延長高基數繳費年限,比單純“熬工齡”更有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