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是求職者必不可少的 “敲門磚”。特別是大型企業招聘,好多都把 985 高校本科學歷當成硬性門檻,這就是篩選簡歷的頭一道關。
每年秋季招聘高峰期,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生都一股腦地加入求職大軍,不少企業用人標準也跟著水漲船高。
![]()
除了學歷和專業對口這些基本要求,綜合素養、實習經歷、語言能力啥的,也都成了重要考察因素。
有些企業面試的時候,還老問一些跟崗位沒關系的問題,像高考成績、英語四六級分數、研究生怎么考上的,甚至連父母職業都要問。
![]()
面對這么激烈的競爭,好多本科畢業生就選擇繼續深造,想著通過考研或者讀博來提高學歷競爭力。
尤其是那些普通本科畢業的學生,他們心里清楚自己找工作沒什么優勢,就盼著能通過提升學歷實現職業突破。
![]()
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
西安交通大學有個制造類專業的碩士生,想著自己名校碩士,專業技能也扎實,找工作應該挺順利吧,結果求職過程中到處碰壁。
他發現現在企業招聘門檻高得嚇人,比考研、高考都難。
HR 不光看最高學歷,還揪住高考成績、英語水平、升學方式這些不放,甚至家庭背景也要打聽。
![]()
更讓他郁悶的是,經過這么嚴格篩選的崗位,年薪還不到 20 萬,這和他預期的差距太大了。
而且面試的時候凈問些無關問題,他感覺自己都沒被尊重,就開始懷疑這工作到底值不值得自己付出。
西安交大電子信息專業有個博士畢業生,秋招的時候也遭遇了打擊。
他可是 985 高校的,專業熱門,學術成果也厲害,有一篇 SCI-Q1 論文和一篇 CCF-A 類論文,按說在就業市場上應該很搶手吧。結果面試的時候直接被拒了。
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 HR 態度的轉變。
![]()
HR 一聽他本科是 211 院校的,態度立馬就冷淡下來,還直說 “本科只是 211,有點難辦”,這明顯就是嫌他 “第一學歷” 不夠好。
這博士生覺得特別委屈,最后氣呼呼地走了。
好多 985、211 高校的碩博畢業生都反映,就算自己學術成果很突出,也會因為本科背景一般,在招聘的時候接連受挫。
為啥會有這種 “第一學歷歧視” 的現象呢?
求職的人太多了,他們每天收到上千份簡歷,根本沒時間仔細看每一份簡歷里的 SCI 論文內容和研究成果。用本科學校來篩選,那是最省事的辦法。
高考作為全國統一標準的選拔考試,在相同的考試規則下,分數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抗壓能力,這種 “一考定出身” 的模式,至少在形式上避免了后續升學中可能存在的 “人情干擾”“保研操作” 等不確定性,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第一學歷成了 “最干凈” 的能力證明。
![]()
但這種 “公平” 其實藏著不少漏洞。
不同省份同樣分數都到不了一個院校,有些地方你這個分能上 211,但到有些省份只能在一本里挑挑揀揀。
高考錄取的地域差異,本身就讓第一學歷的 “公平性” 打了折扣。
高考可能招了不少 “刷題手”,這些人或許應試能力強,但科研、實踐能力未必突出。
反之,很多高考失利的學生,靠大學后的拼勁發表十幾篇高質量論文,這種成長難道不比 “第一學歷” 更能體現真實能力?
但對很多企業來說,SCI 論文只能證明學術研究能力,可他們需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會跟客戶打交道、能管理團隊的人,這兩種能力差別挺大的。
有些公司 HR 甚至直接說 “SCI 我們看不懂,也用不上,但本科學校我們還是能看明白的”。
但這種只看出身的招聘邏輯問題可不少。它完全忽略了個人成長、努力和實際能力的差別。
好多學生高考沒考好,但在大學努力學習,實現了學術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可這些努力都被 “第一學歷” 給埋沒了。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人才,破壞社會公平,助長了 “一考定終身” 的錯誤觀念,搞得好多年輕人陷入學歷內卷,沒完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