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多家證券研究機構發布研報,預測即時零售賽道,看好小象超市未來上升空間巨大。
![]()
▌圖源:小紅書@小張快消失了
![]()
小象超市的全渠道上升
小象超市的快速崛起并非單點突破,而是美團生態資源深度整合與戰略精準落地的必然結果,其上升態勢體現在網絡擴張、模式創新與效率優化的多維并進中,且核心數據與戰略路徑在行業報告中均有明確印證。
在網絡布局上,小象超市正加速構建全國性即時零售網絡。據嘉世咨詢《2025即時零售行業簡析報告》及美團戰略披露,2025年6月美團宣布全面拓展即時零售業務后,小象超市已成功進入18座核心城市,并計劃逐步覆蓋所有一二線城市。為突破時效瓶頸,其依托美團大數據分析,優先在訂單密度高、消費能力強的區域加密前置倉布局,目前近千個前置倉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未來目標將數量翻倍至1500座,通過“3-5公里內建倉”的密度優勢讓商品離消費者更近。同時,其“源頭直采”項目已延伸至全國200個縣級農產區,從廣東茂名荔枝園到渤海灣漁船,生鮮產品可24小時內直達餐桌,形成從田間到倉庫的直達鏈路,既保障生鮮品質又降低中間成本。截至2025年3月,小象超市日單量已突破200萬單,在核心市場如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占率接近20%,躍居中國自營前置倉生鮮到家市場首位。
![]()
▌圖源:小紅書@我叫陳阿珍
模式創新層面,小象超市采用“社區折扣店+中大型門店”雙線策略并重啟線下布局。社區折扣店主打“鄰里商業”與“天天低價”定位,200-300平方米的門店通過智能貨架、自助結算系統實現智慧化運營,購物效率提升30%以上;中大型門店則聚焦體驗式消費,融合餐飲、購物與休閑功能。通過“到店掃碼領券+線上下單自提”的閉環設計,線上線下聯動轉化率推至40%。這種“線上+線下”的全渠道融合,配合美團7.8億月活用戶的流量賦能,使得單店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獲客成本較傳統商超降低40%以上,線上日活用戶超5000萬,復購率高達65%。
效率優化的核心來自供應鏈資源的深度復用。中泰證券研究指出,美團將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的供應鏈及倉配網絡與小象超市整合,原優選覆蓋的200個縣級農產區直采體系并入后,不僅使生鮮采購成本降低15%,更讓商品豐富度提升30%,SKU已超1萬種,涵蓋生鮮、日百、母嬰等全品類。在履約端,復用美團閃購的騎手網絡,疊加AI大模型在選址、庫存管理等環節的應用,其生鮮周轉率及損耗率遠優于傳統商超水平。
![]()
客流、場景與效率,三重擠壓傳統商超
即時零售的爆發式增長正對傳統商超形成系統性沖擊,這種沖擊不僅體現在數據層面的業績下滑,更觸及零售底層邏輯的重構,證券研報中的市場監測均揭示了這一趨勢。
客流與營收的雙重下滑成為傳統商超的普遍困境。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永輝超市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0.73%,凈利潤由盈轉虧2.41億元;中百集團凈虧損同比擴大近80%,營收下滑近20%;紅旗連鎖更是交出上市以來首份營收下滑的中期答卷。這種下滑并非個例,而是即時零售分流效應的直接體現——中泰證券明確指出,即時零售更多獲取的是線下零售市場份額,而非電商存量,其核心滲透領域正是傳統商超的優勢品類。“糧油米面”、“休閑食品”,這些曾經的大賣場“壓艙石”品類正被線上渠道大量分流,導致傳統商超既面臨客流量萎縮,又遭遇客單價下降的雙重壓力。
消費場景的碎片化拆解瓦解了傳統商超的核心價值。中泰證券分析認為,傳統商超依賴的“一站式購齊”場景正被即時零售的“碎片化需求”替代,消費者從每周一次的集中采購,轉變為每日多次的即時補給,這種行為轉變直接削弱了線下賣場的流量引力。例如,做飯缺醬油、深夜需零食等應急場景,曾是社區超市的天然優勢,但如今小象超市30分鐘達、家家悅24小時閃電倉等服務,已將這類需求全面承接,導致傳統商超的“最后一公里”優勢徹底喪失。更深刻的變化在于交互邏輯的逆轉:傳統商超的“人找貨”模式,被即時零售通過大數據實現的“貨找人”替代,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被精準激活,而缺乏數字化能力的傳統商超則陷入用戶畫像模糊、””需求響應滯后的被動局面。
![]()
▌圖源:小紅書@小紅薯6272E13B
效率差距的持續拉大進一步加劇了競爭失衡。傳統商超在庫存周轉、損耗控制與履約成本上的劣勢,在即時零售的對比下愈發明顯。中泰證券數據顯示,傳統大賣場平均庫存周轉天數為45天,是山姆會員店的2.3倍,生鮮損耗率更是高達15%,而小象超市通過供應鏈優化,生鮮損耗率控制在3%以內,庫存周轉效率提升20%以上。這種效率差距直接轉化為價格與服務的競爭力鴻溝:小象超市通過源頭直采降低15%采購成本,依托美團運力實現30分鐘達;而傳統商超既要承擔線下門店的高額租金與人力成本,又難以匹配即時配送的時效要求,即便嘗試轉型也面臨諸多阻礙。部分區域商超雖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利潤微增,但營收規模的收縮已預示其市場話語權的弱化。
![]()
啟示:即時零售是對“快需求”的滿足
小象超市的快速上升與傳統商超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其背后的核心邏輯在于:即時零售并非簡單的“外賣+商品”,而是適配當代中國消費需求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其本質是對“快需求”的全方位響應與滿足。
“快需求”的本質是時間價值優先的消費升級。即時零售的價值不在于單純的時效提升,而在于實現了零售效用曲線的優化——在同等品質與便利下,通過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或在同等成本下提供更極致的時效體驗。這種優化精準匹配了中國城市居民的時間焦慮:一二線城市通勤時間的延長、雙職工家庭做飯時間的壓縮、Z世代對即時滿足的追求,共同催生了對“分鐘級”服務的剛性需求。小象超市的前置倉密度提升、美團騎手的效率優化,本質上都是對時間成本的極致壓縮,而傳統商超45天的庫存周轉、固定的營業時間,顯然無法適配這種需求變化。
滿足“快需求”的核心是零售要素的數字化重構。即時零售的“快”并非單一環節的加速,而是“需求捕捉-供應鏈響應-履約交付”全鏈條的效率革命。在需求端,小象超市通過美團7.8億用戶數據精準預測區域偏好,實現“千倉千面”的選品優化;在供應鏈端,復用美團優選直采體系,將生鮮從產地到倉庫的時間壓縮至24小時內;在履約端,AI分單系統使騎手單均配送時長降至22分鐘,這些數字化能力共同構成了“快”的基礎。反觀傳統商超,數字化懸浮問題突出——掃碼購滲透率低,電子價簽覆蓋不足,無法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實時匹配,自然難以滿足動態變化的“快需求”。
行業演進的終局是“快生態”對傳統模式的替代。中泰證券預測,即時零售有望在2030年突破2萬億規模,成為繼線下、電商之后的第三種主流零售渠道。這意味著,能夠系統性滿足“快需求”的玩家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而小象超市憑借美團生態的流量、供應鏈與運力協同,已構建起先發優勢;沃爾瑪、盒馬等通過“店倉一體+平臺合作”轉型的企業,也在努力適配這一趨勢;真正面臨“落下”風險的,是那些既缺乏數字化能力、又拒絕生態協同的傳統商超。
本地零售數字化未來空間廣闊,這一空間終將屬于那些讀懂“快需求”本質的創新者。
◎ 撰寫:胡曉君、責編:劉照龍、排版:朱思翰、主編:楊猛。
◎ 聲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 版權: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品牌官方,如有侵權,請聯系嘯嘯刪除。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