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深秋,一則來自歐洲的消息在全球科技圈掀起巨浪 —— 荷蘭政府以 “國家安全” 為借口,突然對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動手:凍結全球資產、罷免中方 CEO、強行托管 99% 股權。這不是簡單的商業糾紛,而是一場披著 “法治” 外衣的 “技術掠奪”。
回溯過往,荷蘭的動作早有伏筆。從 2019 年禁運 EUV 光刻機,到 2023 年收緊 DUV 設備出口,再到如今直接搶奪中企資產,每一步都緊跟美國 “技術圍堵” 的節奏。面對這樣的挑釁,中國并非無計可施。手握全球 80% 以上高純稀土分離產能的我們,正用一張 “稀土牌”,讓荷蘭乃至整個西方看清:中國科技發展的底線,絕不容肆意踐踏。
![]()
一、荷蘭的 “仆從式操作”:從光刻機封鎖到資產掠奪
荷蘭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遏制,從來不是 “獨立決策”,而是對美國指令的 “精準響應”。
早在 2019 年,荷蘭就應美國要求,禁止向中國出口用于 7nm 及以下先進制程的 EUV 光刻機,直接卡住中國芯片產業升級的 “脖子”。2023 年,這一限制進一步擴大,部分用于成熟制程的 DUV 設備出口,也必須經過荷蘭政府特殊許可。到了 2024 年,更連光刻機的維修服務和零部件供應都層層設卡,試圖徹底切斷中國芯片企業的設備保障。
如果說之前的封鎖還披著 “技術保護” 的外衣,那此次對安世半導體的下手,則徹底撕下了偽裝。安世半導體是中國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標桿企業,已躋身全球前三,恰好威脅到歐洲傳統企業的市場份額。荷蘭選擇在這個節點動手,時間上緊接美國 2025 年 9 月擬升級的 “50% 穿透式制裁”,操作上照搬美國 “泛安全化” 套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荷蘭在向美國 “納投名狀”,甘愿做遏制中國科技的 “歐洲急先鋒”。
英國《金融時報》直言這是 “數字圍獵” 的關鍵一步,彭博社更毫不客氣地指出:“荷蘭經濟事務部不過是跟在美國政府身后的溫順綿羊。” 當美國揮舞制裁大棒,荷蘭立刻遞上 “法律匕首”,這樣的默契,早已超越普通盟友關系。
![]()
二、荷蘭的三重算計:測試底線、沖鋒陷陣、制造恐慌
荷蘭敢如此明目張膽地 “火中取栗”,背后藏著三重精心策劃的算盤。
第一重是測試中國反制底線。荷蘭賭定中國 “投鼠忌器”,不敢對歐洲中等強國下重手。一旦中國反應溫和,歐盟內部的親美勢力會立刻跟風 —— 德國可能在新能源領域設限,法國或針對生物醫藥動手,東歐國家甚至會效仿凍結中企資產。到那時,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將陷入 “系統性風險”,全球化布局可能撞上 “歐洲墻”。
第二重是為美國 “科技冷戰” 沖鋒陷陣。美國深知,單靠自己無法完全封鎖中國,必須拉攏擁有關鍵技術的盟友。阿斯麥(ASML)壟斷全球高端光刻機,是美國 “卡脖子” 戰略的核心支點。荷蘭此次行動,既是向美國證明 “反華可靠性”,也是為了換取美國在芯片補貼、技術共享上的好處。荷蘭外貿大臣嘴上說 “維護本國利益”,實則早已把國家命運綁上美國戰車。
第三重是制造 “寒蟬效應”,瓦解中歐合作。安世半導體若被強制 “國有化”,等于向所有在歐中企釋放恐怖信號:無論你合規經營多少年,創造多少就業和稅收,只要美國一聲令下,就能讓你 “一夜歸零”。這種 “規則武器化” 的做法,目的是動搖國際資本對歐洲法治環境的信心,迫使中企撤離或自我閹割,最終服務于美國 “去中國化” 的供應鏈重組。
![]()
三、稀土反制:中國的 “王炸” 為何能擊中荷蘭命脈?
面對荷蘭的挑釁,中國的反制沒有停留在外交抗議,而是直指其產業命脈 —— 稀土。這張牌的威力,源于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全球 80% 以上的高純稀土分離產能掌握在中國手中,而阿斯麥光刻機的生產,恰恰離不開稀土。從鏡頭鍍膜需要的鑭系元素,到精密運動部件依賴的釹鐵硼永磁體,稀土是光刻機制造和維護的 “必需品”。荷蘭《電訊報》2024 年就曾坦言:“沒有中國稀土,ASML 的生產線將面臨巨大挑戰。”
更關鍵的是,中國的反制并非 “一刀切”,而是設置了 “豁免通道”:如果芯片企業能證明產品最終供應中國市場,或承諾向中國客戶穩定供貨,就能申請 “稀土供應特許”。這一設計看似留有余地,實則是精準分化 —— 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全球芯片巨頭,將被迫在 “使用荷蘭設備” 和 “獲得稀土供應” 之間做選擇。屆時,阿斯麥的訂單會被中國設備商逐步替代,荷蘭的芯片產業將陷入 “斷供危機”。
![]()
四、中國的底氣:不止稀土,還有自主突破
中國敢打出 “稀土牌”,底氣不只是資源優勢,更來自半導體設備領域的自主突破。
據工信部數據,中國已在清洗、刻蝕、PVD、CVD、離子注入等半導體設備環節,實現 28nm 及以上制程的國產化。2025 年深圳 “灣芯展” 的預告顯示,國內企業在光刻機領域取得重大進展,28nm 光刻機已進入量產階段。要知道,28nm 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占全球市場需求的 70% 以上 —— 這意味著中國在主流芯片生產領域,已基本實現 “自主可控”。
這種突破讓中國有了 “以資源換安全” 的資本。荷蘭想通過封鎖光刻機遏制中國?中國不僅能靠自主設備滿足主流需求,還能通過稀土管控反向影響全球產業鏈。正如行業專家所說:“既然不讓我們用高端芯片,那大家就公平競爭中低端市場 —— 而在這個領域,中國早已具備優勢。”
![]()
五、規則之戰:誰在破壞秩序,誰在維護公平?
這場中荷科技博弈,本質上是一場 “規則之戰”。
荷蘭以 “國家安全” 為名強奪中企資產,是對 “契約精神” 的公然踐踏;美國裹挾盟友編織 “技術鐵幕”,是對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粗暴破壞。反觀中國的反制,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2023 年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2024 年發布《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2025 年出臺《稀土管理條例》,始終堅守 “依法依規” 的底線。
中國的反制也體現了 “精準克制”:針對的是 “荷蘭設備” 而非 “荷蘭國家”,設置 “豁免通道” 而非全面禁運。這種做法既擊中了荷蘭的產業命脈,又為全球企業留了出路,更在國際輿論場占據了道義制高點 —— 誰在搞 “21 世紀技術霸權”,誰在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一目了然。
結語
荷蘭對安世半導體的下手,是美國 “新冷戰” 戰略的 “探路石”。如果中國退讓,科技鐵幕將籠罩歐洲;如果中國重拳反擊,就能讓荷蘭乃至整個西方陣營明白:挑釁中國科技發展的代價,是動搖本國的產業命脈。
中國不主動挑事,但絕不怕事;我們不追求讓對手 “屈服”,但當有人肆意踐踏規則時,必須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稀土出鞘只是開始,隨著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市場縱深等領域的優勢不斷擴大,未來五年,中國在科技博弈中將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這場博弈的結局,不僅關乎中荷兩國的產業利益,更關乎全球科技規則的未來 —— 是繼續由美國主導 “霸權規則”,還是建立各國平等參與的 “新秩序”?答案,正藏在中國每一次依法反制的行動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