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美國卡中國的脖子,一些傻鳥嘲笑中國“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逼”。
這些年過去,真實情況卻大相徑庭,那句話送給美國特別合適。
上周四,中國商務宣布實施最嚴稀土管控令之后,美國立刻就翻起了白眼。
大統領獲悉后,當時便氣得語無倫次,現場在社交媒體上表演崩潰。
一些常看我文章的人有些擔心地問,你不是一貫認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卡脖子”,只會幫助中國擺脫美國控制,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嗎?中國這么做,你的道理會不會同樣適用美國。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大美利堅自有國情,導致他們很難擺脫被中國“卡脖子”,理由有四。
首先,中美兩國的產業環境不一樣,注定美國突破中國“卡脖子”的難度極大。稀土制造業是高能耗、高技術、低附加值的產業,賺慣了快錢的美國企業誰愿意干這事?所需大量電力如何保障?這事最終只能是美國政府花錢補貼來干,而且必須長期補貼,補貼一停就要死,因為無論怎么搞它都無法盈利,無法與中國企業競爭。
其次,中美兩國的生態位不一樣,注定中美兩國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時獲益不同。美國重建稀土制造業,屬于走回頭賺辛苦錢,即便突破也沒啥賺頭,食之無味。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的動力都不大,很難形成良性循環。中國突破半導體“卡脖子”技術則不一樣,我們是往上走、往高端走,只要突破就能賺大錢,很容易形成企業、市場的良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去工業化后,無法回去的原因。
再次,中美兩國的工作效率不一樣,注定美國的時間成本遠高于中國。我相信,只要美國下決心突破稀土“卡脖子”技術,還是可以突破的。在全球化時代,哪怕中國政府對稀土相關技術進行管控,總會有一些人受不住利益的誘惑,將技術出賣或者擴散出去。可中國的管控,會延緩這種技術擴散的速度,疊加美國這些年來去工業化,重建稀土產業鏈將是一件十分漫長的事。更重要的是,美國兩黨的翻燒餅政治很難支撐這種長期規劃,中間稍有閃失就會功虧一簣。
最后,中美兩國的工業規模不一樣,注定稀土產業只能存在一個玩家。別看稀土很重要,但他的量并不大,目前全球消費的稀土也就23萬噸。如果不能規模化生產,成本將高得驚人。只要有中國這個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在,美國及其盟國就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再以被中國管控的金屬鎵為例,它完全屬于鋁工業的衍生品。只有中國這種鋁生產大國,才能保障足夠的鎵供應。中美工業規模的差距,恐怕才是美國更加難以逾越的天塹。
2010年,中國因釣魚島之爭對日本實施稀土管控,美國就發出了產業安全警報,并進行重建稀土產業鏈的努力。迄今15年過去,美國的稀土產業鏈依然是一片空白,皆是因為上面4個原因。只要咱們不犯重大失誤,再給美國15年仍然難以擺脫當前的困境。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美國已經在赤裸裸地與中國進行零和博弈,咱們不要有半點幻想會被他們放過。在美國注定不會允許我們崛起的背景下,只要有利于打擊美國產業的事,我們都應該去嘗試,就像他們現在正在對我們做的那樣,爛好人絕對當不得。
國家博弈,勝利者永遠有理,千萬別成為宋襄公那樣的蠢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