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為發燒而生”到“被尾款催急”,小米汽車再一次站在了輿論場的風口浪尖上。
近日,有部分車主在社交平臺上聲稱自己遭遇了小米汽車催尾款的情況。
![]()
用戶在車輛待生產或仍有較長生產時間時,被小米汽車要求限期支付尾款,逾期即面臨訂單取消與定金沒收的雙重風險。
還有車主表示,訂單莫名其妙被取消了。
對此,有小米銷售人員表示,提前交付尾款僅針對部分有特殊情況的準車主,如提出過延遲交付的用戶、金融分期配合度低的用戶、表達過退車或轉賣意向的用戶。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米汽車此舉主要就是為了識別和防范黃牛囤單,降低風險。
但也有網友對此提出了質疑,那就是宣傳銷量的時候肯定是包含黃牛訂單的,為什么現在又對這些黃牛用戶特殊對待?畢竟黃牛也是交了定金的。
今天,就讓我們剝開輿論的繭房,探尋“催定金”背后的一場關于信任的深度博弈。
小米汽車催尾款是何原因?
首先,傳統的購車流程是用戶到4S店看車、試駕,再與銷售溝通最終落地價格,這里面包含了車價、購置稅、保險、上牌費,甚至還有一些加裝費等。
談妥價格之后,用戶支付定金,主機廠根據用戶的配置需求開始生產,這個過程根據產能和訂單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天或者數月。如果4S店內有現車,則免去這一等待時間。
經過數日的等待之后,車輛生產完畢并運輸到店,4S店通知用戶到店驗車,然后用戶支付尾款,銷售人員為用戶提供上牌、保險等一系列的服務,最終用戶喜提愛車。
以上是傳統的購車流程,較少出現提前催尾款的情況,那么為什么到了小米汽車這就不一樣了?
答案就藏在小米汽車的訂單上。
![]()
要知道,自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發布之后,便迅速成為汽車市場中的現象級車型,由于龐大的訂單量,導致購車較晚的車主需要等待漫長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車主想快點拿到車,只能去高價購買提車時間沒那么長的車主的訂單,甚至是高價購買二手車。
此前,就有汽車圈某知名博主,賣掉了自己開了近一年的小米SU7創始版車型,收車的二手車商卻將其以高于新車的價格掛到平臺出售,出現了二手車比新車還貴的情況。
這種現象正是由于供需錯配引起的,小米剛剛踏足汽車行業,其產能無法快速消化龐大的訂單量,才導致市場上供不應求,而隨著產能爬坡,供不應求的情況將會逐漸放緩,最終恢復相對正常的供需關系。
這事其實不難理解,但到了黃牛和二手車商眼中,視角就不同了。大家都知道小米汽車現在產能緊張,大家也知道小米汽車車輛保值,無論是訂單轉單還是二手價格倒掛,這幾個信息結合到一起,讓許多人都嗅到了其中的利潤空間。
黃牛想通過高價轉讓訂單或高價轉讓二手車賺取差價,這里面的邏輯很好理解。
而二手車商的情況則比較復雜。要知道,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大爆發,根據乘聯會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從今年1月份的41.1%,增長至今年9月份的57.8%。
![]()
這里面可以看出兩個現象,燃油車市場正在急劇萎縮,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快速增長。
而回到汽車市場中,近年來的主旋律卻是價格戰,新能源車賣得越來越便宜,“油電同價”“電比油低”“低價高配”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再加上電池使用壽命的衰減,導致新能源汽車保值率相對較低,本就越來越便宜的新能源汽車,在二手車市場更加賣不上價,尤其是某些高價車型,甚至出現了一年虧10萬元以上的情況,而燃油車為了和新能源車搶占市場,價格也是一降再降,二手車價格更是大不如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報告》,2025年上半年,二手車成交均價已經從2024年同期的61180元降低至53673元,跌幅達12.3%,二手車經銷商虧損比例更是上升至73.6%。
在這種情況下,二手車經銷商可謂是苦不堪言。
所以,當水深火熱的二手車經銷商遇上保值且利潤空間巨大的小米汽車,自然是果斷下單,賭一個未來。
然而,事與愿違,無論是小米SU7 Ultra還是小米YU7,都沒能復刻當時SU7的盛況。
![]()
![]()
這就導致了黃牛與部分想靠二手車賺錢的消費者,干脆直接放棄訂單,再加上小米汽車提車時間過長,漫長的等待期也讓許多用戶改變了主意。
如果按照傳統的“用戶驗車后支付尾款”的購車模式,一旦用戶放棄提車,小米將有部分汽車被積壓在倉庫,無論是對直營的庫存壓力,還是對經銷商渠道的健康,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因此,小米才選擇了這種“簡單粗暴”的篩選方式。
從“交易交付”到“價值交付”
與催款爭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未被納入“高風險名單”的真實用戶,其提車過程依然保持著順暢與愉悅,呈現出與輿論爭議截然不同的場景。
在全國多個小米交付中心,提車儀式仍然在進行常態化上演,部分用戶還在社交平臺分享提車經歷。
這說明小米的常規交付體系仍在正常運轉,提前催款確實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專項措施,而非全面推行的政策。
因此,在本次輿論背后,小米真正的問題是應該保證識別機制的成熟性,避免出現對真實用戶的“誤傷”問題。
如用戶因家庭原因更改交付地址、因工作調動更改交付地點、在官方群咨詢轉單政策等動作,是否有可能被標記為高風險的黃牛?
如果系統自動判定后直接觸發催款通知,用戶又如何證明自身并非黃牛呢?
舉個例子,此前某博主就在訂購SU7 Ultra后,收到了催款通知,多次溝通后,他不得不曬出自己的蘭博基尼行駛證證明購車實力,甚至發布多個短視頻維權才獲得上門道歉,而這種“自證清白”的維權過程也耗費了他大量時間,信任度也因此出現了下降。
![]()
所以,即使是打擊黃牛,保護企業權益,也不能讓真實用戶買單,這種“誤傷”不僅損害了個體用戶的權益,更會讓小米陷入負面輿論困境,最終得不償失。
尤其是在汽車市場,小米汽車與許多新勢力有著很大不同,因為小米擁有龐大的手機市場份額,也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這些“米粉”不僅是小米汽車的主要用戶,更是小米的基本盤之一。
他們下單的核心驅動力,除了產品本身的吸引力,更多是基于對雷軍的長期信任與認同,而當互聯網速度撞上制造業交付鐵律時,“催款門”事件卻讓部分用戶出現脫粉情況。
由此可見,對于小米汽車這樣的新入局者而言,想要在汽車行業實現長期發展,光有產品力與技術創新遠遠不夠,唯有用成熟的機制實現黃牛治理與用戶權益的平衡,用透明的規則重建交易公平,實現從“交易交付”進化到“價值交付”,才能挽回用戶的心。
畢竟,能最終穿越周期的,永遠是那些被用戶真正信賴的品牌。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