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國民經略
撰文丨凱風
35歲,不再是考公考編天花板。
剛剛,2026年國家公務員招錄公告發布,年齡上限從35歲放寬到38歲,應屆碩士、博士生放寬到43歲。
![]()
此前,上海、江蘇、四川多地已將部分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上限延至38歲,個別崗位甚至放寬到40歲乃至45歲。
從國家到地方,35歲門檻開始全面松動,釋放了什么信號?
1
35歲門檻,早就過時了。
所謂35歲限制,最早來源于1994年公務員招錄,后被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借鑒,進而擴展到民營企業,最終形成“35歲天花板現象”。
最初的考公年齡限制,是基于“干部年輕化”的需要,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不無現實合理性,但民營企業照葫蘆畫瓢,顯然走歪了。
當然,彼時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黃金期,大量年輕人涌入就業市場,但經濟爆發期機會無限,“35歲現象“尚不足以成為問題。
如今,30多年過去,從人口到產業再到經濟格局,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中國已經不再“年輕“,全國平均年齡早已突破35歲。
《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4》披露,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從32.25歲上升到2022年的39.72歲。
![]()
幾年過去,深度老齡化不斷逼近,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或已經突破40歲大關。
要知道,從幼兒園到博士畢業,年齡接近30歲,職業宏圖尚未展開,就被35歲所攔,情何以堪?
從國際上來看,“中年危機”普遍出現在45歲以后,而我們整整提前了10年,顯然不正常。
如果看人均預期壽命,我國更是1990年代初的從68歲提高到79歲,整整提高了11歲,勞動者職業生命周期大幅拉長。
延遲退休的橫空出世,就是基于這一點而來。
根據方案,男性退休年齡要從60歲延長到63歲,女性則從55歲到58歲。
退休年齡延長3年,考公考編年齡也隨之順延3年,這是好的開始。
2
打破35歲限制,下一個是誰?
去年9月,中央出臺穩就業“二十四條”意見,強調保障平等就業權利,消除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
今年9月,國務院批準大灣區、蘇南、杭甬溫、成渝等10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改革配置試點,其中之一就是“暢通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渠道”。
這意味著,考公考編打破35歲限制,不是一些地方簡單的自選動作,而是自上而下的統一部署。
最早從考公開始,自然也要從考公破除。今年國考主動破除35歲限制,無疑為地方做了示范。
不難預測,未來一到兩年,從國家到地方,考公考編都將取消35歲限制,38歲將成為新的門檻。
擔憂隨之而來:35歲門檻不復存在,會否形成新的“38歲天花板現象”?
改革要一步步走。如果說國家層面的統一調整不易,一些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地區,完全可以先行突破。
問題是,有形的門檻容易破除,無形的限制最難消除。
“35歲焦慮”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會隨著一個政策就能立刻土崩瓦解。
3
35歲群體,太重要了。
35歲,對應的是1990年出生人口。上下浮動各10年,恰是80后、90后兩大代際群體。
這是中國第三次“嬰兒潮”的產物,也是各大代際中最為龐大的群體。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測算,80后、90后總體超過4億人,相比00后和10后,多了幾千萬人。
![]()
與00后剛步入職場、10后尚在求學階段不同,80后、90后恰是中國當下就業的主力軍,在穩就業大局中至關重要。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30歲~49歲就業人群占比超過半壁江山,其中30歲~39歲年齡段占比為27.6%。
這一群體普遍“上有老,下有小”,且積累了數十年的工作、社會經驗,不該被一道有形的年齡門檻所困住。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他們伴隨改革開放大潮而生,與經濟社會轉型同步,隨經濟周期沉浮,對時代變化的體感最為敏銳。
毫不夸張地說,穩住80后、90后的就業大盤,就是穩住了社會最大的穩定器。
可見,打破35歲門檻,關乎公平,關乎現實,更關乎穩就業。
深藍財經新媒體集群發源于深藍財經記者社區,已有15年歷史,是國內知名財經新媒體,旗下賬號關注中國最具價值公司、前沿行業發展、新興區域經濟,為投資者、上市公司高管、中產階級提供價值內容,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