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網友在問政四川平臺留言:建議取消成都市公交老年卡高峰期使用權,嚴重影響上班族正常上班。對此,四川省成都市交通運輸局10月10日回復稱,部分老年人在高峰期確實有出行需求,如到醫院看病、確需接送孫輩上學放學等,年輕人乘公交上班是一種“剛需”,老年人早上出行也是一種權利;從前期測算和目前實施情況來看,即使允許65-69歲老年人高峰期免費乘坐公交,市公交集團高峰期滿載率仍普遍滿足國家規范和行業標準。
(10月12日界面新聞)
“取消老年卡高峰期使用權”的建議,看似是對公交擁擠的對癥施策,實則暴露了城市治理中“簡單歸因”的思維惰性。當上班族在早高峰的車廂里為全勤獎焦灼,當老年人為掛到專家號凌晨排隊候車,兩種“剛需”在有限的公共空間碰撞,便催生了“犧牲一方權益”的片面訴求。
但這種訴求忽視了關鍵前提:據成都市交通運輸局測算,即便65-69歲老年人高峰期免費乘車,公交高峰期滿載率仍符合國家規范。有數據顯示,早高峰老年卡用戶占比僅15%,即便全部“退場”,空缺也會被其他通勤者迅速填補。將擁堵歸咎于老人福利,本質是找錯了問題靶心。
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的回應,精準守住了政策的倫理底線。老年人的出行權與年輕人的通勤權同等重要。這種權利并非“恩賜”,而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的保障,更是社會文明的基本刻度。從實際需求看,老年人高峰期出行絕非 “閑晃”:三甲醫院熱門科室號源緊張,早7點前必須抵達才能搶號;接送孫輩上學的時間與通勤早高峰完全重疊;部分獨居老人需趁早晨人流少采購物資。這些剛性需求,讓“錯峰出行”對許多老人而言并不現實。
將限制老人出行視為治堵方案,無異于用“止疼片”掩蓋“病根”,不僅藥效短暫,更可能引發新的“副作用”:
副作用之一:公平失衡。國內副省級以上城市中,絕大多數實行老年人全天免費乘車政策。成都若單獨設限,既與主流慣例相悖,更可能讓老年群體產生 “被歧視”的感受。
副作用之二:治理惰性。當城市習慣于通過限制特定群體權益解決問題,便可能忽視運力優化、線路調整等根本性舉措。這種做法“除了惹來更大爭議,對真正改善擁擠幫助有限”。
副作用之三:代際隔閡。將通勤壓力轉嫁為對老年人的不滿,容易撕裂社會共識。社交平臺上,不少老人主動表示“盡量避峰出行”,年輕人也反思“多開快線或許更有效”,這種自發包容遠比政策強制更珍貴。
與其糾結“限制誰”,不如聚焦“保障誰”,通過資源擴容讓每個群體都能體面出行。城市公交從來不是“效率優先”的競技場,而是承載眾生百態的民生場。成都的回應之所以引發共鳴,在于它守住了一個基本共識:解決擁擠的答案,永遠是增加座位,而非推走乘客。當地鐵線網持續加密,當高峰快線不斷延伸,當代際之間多了份換位思考,擁擠的車廂里,終將容得下年輕人的夢想與老年人的尊嚴。畢竟,今天為老人守護的出行權,亦是我們每個人未來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