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十七帖》,雖然并非親筆創作,但是唐人編撰時,極其精心和細致,前者是行書,后者是草書,凝聚王羲之最核心的筆法,內容系統且精悍,歷時千年,長盛不衰,幾乎人手必備一幅。
![]()
可是它們的原稿失傳,目前市面流傳的,均是拓本或摹本,種類繁多,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十七帖》,范本豐富,讓人看的眼花繚亂,而且創作草書,用筆一定精準沉著,否則容易產生油滑、飛浮等問題。
![]()
正因如此,大家臨摹《十七帖》時,不要再盲目選擇,應當找出最完善、最還原的一幅,經我們多方對比,目前達到這一要求的,乃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珍藏的“朱批本”。
![]()
在欣賞之前,先回顧一下《十七帖》的內容,它是當年唐太宗,命人搜購王羲之的真跡后,找到前后14年間,寫給周撫的29封信件,鑒定真偽,并合成一卷,以卷首的“十七”命名,共計1166字。
![]()
相比《圣教序》的重新布局,這種制作方法,沒有人為修改,呈現王羲之書法的真實筆法和風貌,同時這幅“朱批本”,也把精髓還原,字字清晰,著墨濃潤,筆畫細微的變化,清晰可察。
![]()
每個草字旁邊,還有一個朱批小楷,幫助初學者識讀,此卷后半部分,有缺損的一部分內容,我們采用開封博物館,非常稀有的“唐刻本”將其補全,通篇完整清晰、流暢無阻,展現純正“二王”筆法。
![]()
清朝末年,溥儀出逃時,將之一同帶走,之后此帖隨著諸多文物,被一同賣給日本人,后來日本的收藏家,將它捐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專家多次討要,仍是拒不歸還。
![]()
這幅《十七帖》因其珍貴性,曾被紐約藝術中心、聯合國等,評為“世界級”藝術珍寶,價值十分高昂,可時常臨摹,根據清晰的字體,掌握古人草法,用筆精準有序,日后深入大草、狂草之中。
![]()
而今,我們對王羲之《十七帖》大都會藏本,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