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詩中寫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唐末亂世時,有人“趁火打劫”,借機發展自己勢力,有人干脆割據一方,不再奉唐號令,當然也有人以復興大唐為己任,終生不渝,李克用便是這一類的豪杰。
![]()
李克用,字翼圣,本姓朱邪,后賜李氏,祖籍隴右金城,沙陀族人,他于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新城(今山西應縣),他自幼愛讀兵書、投身行伍,早年隨父出征,所向披靡,號稱“飛虎子”。中和三年(883年),他成功擊退黃巢,使其退出長安,因此被授予河東節度使。
![]()
之后他又多次率軍擊敗各地軍閥、勤王救駕,因功被封為晉王。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稱帝,事實上唐朝已經滅亡,但李克用仍沿用天祐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后梁爭雄。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代縣。923年,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追謚李克用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
李克用雖然沒能完成復唐事業,但他不失為一代梟雄。山西忻州代縣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便是《李克用墓志》。此墓志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發現,1989年時修復完畢。《李克用墓志》全稱《唐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兼中書令晉王墓志銘并序》,青石質,由志蓋、墓志兩部分組成。
![]()
墓志蓋呈覆斗型,底長92厘米、寬81厘米。墓志長94厘米、寬91.5厘米、厚10厘米,四周刻纏枝花,志文共39行,滿行42字,總共1391字。志文起首交代撰文者:“門吏、節度副使、朝議郎、前守尚書祠部郎中、知制誥、柱國、賜紫金魚袋盧汝弼奉命撰王源書”
《李克用墓志》以隸書寫就,記錄了他一生功績、家族成員等情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被認為是唐末五代水準最高的隸書墓志銘,字字古樸端莊、精妙無雙,與李克用輝煌的一生相呼應。
![]()
此墓志受唐代隸書影響,強化提按對比,由粗漸細,收筆出鋒如楷書懸針,顯見楷法對隸筆的滲透。這種“以篆為骨、以楷為用”的處理,不同于東漢《曹全碑》的簡凈流美,卻與徐浩《嵩陽觀記》的“肥勁”書風一脈相承。
![]()
其波磔呈現明顯的規律性,橫畫與捺畫作重按上挑,這種規范化處理雖喪失漢隸的自然天成,卻體現了五代書家對“隸書典型筆法”的強化。結字中正略有長方,中宮收緊而外延舒展,如輻射狀張開,通過重心上提實現視覺平衡。
《李克用墓志銘》以程式化的筆法、縱長化的結字、記錄了五代亂世中隸書狀態,其價值不言而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