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艘號稱全球最強大的核動力航母,會在地中海撞上商船后,拖著個破洞在海上晃了大半年?更離譜的是,回港八個月,傷口沒縫,倒貼上一張巨幅海報,像極了老樓外墻遮裂縫的廣告布。
說實話,看到這張照片時,我心里挺震撼的,美帝怎么淪落至此。不是嘲笑,是有點心驚。那可不是什么小漁船,是“杜魯門”號,十萬噸級的海上巨獸,象征著一個國家最尖銳的軍事拳頭。可如今,它像個被遺忘的老兵,停在諾福克的碼頭,右舷的凹陷被一張花里胡哨的海報蓋著,風吹得嘩嘩響。這哪是維修?這是在演戲。
![]()
本來,航母能跟貨輪撞,已經夠離譜了;航母等了8個月沒修,更離譜了,接下來還要等12個月才開始修,什么時候修好未知,就離了個大譜。
回頭一想也是,這才一年,急什么,四年前南海撞山的潛艇還排著隊等修呢,現在的老美真是越來越讓人開眼了。
維修這事,就不說咱們的修船能力了,我尋思,這活放國內,隨便找個小船廠施工隊都能干,幾個月搞定的事,堂堂美利堅8個月都搞不好。要不然他們送給朝鮮修吧,我看上次朝鮮人修那艘傾覆的船都修得挺快的。
美國人說,傷不重,不影響作戰。現代航母確實設計得皮實,能扛住爆炸沖擊,區區一次碰撞,只要沒傷到反應堆、主軸和指揮中心,理論上還能飛艦載機。
![]()
就像一輛裝甲車,外殼癟了,只要輪子還能轉,駕駛員還能開,那就還能上戰場。可問題是,這是在打仗嗎?不是,這是在和平時期,一艘本該保持最高戰備狀態的主力艦,卻連個像樣的維修都排不上隊。
為什么修不了?不是沒錢,不是沒技術,是沒地方修。全美國,能托起這種龐然大物的干船塢,一只手數得過來。就那么幾個船臺,一個在改新航母的電磁彈射,燒著天價預算,進度卡殼;另一個被核潛艇塞得滿滿當當,連喘氣的空都沒有。我查過資料,美國四大國營造船廠的維修檔期,已經排到了2028年。一艘艦等三年才能進塢,這還是“戰略優先”?聽著像笑話。
![]()
更讓美軍絕望的是人。紐波特紐斯船廠的焊工,時薪快一百美元了,可崗位還是空著。年輕人不愿意干這活,又苦又累,技術門檻又高,老一輩的老師傅一個個退休,手藝斷了。這哪是修船?這是在修補一個正在崩塌的工業鏈條。最后沒辦法,只好把零件拆下來,送到土耳其、波蘭去修。一艘美國主力航母,零件漂洋過海去東歐,回來再組裝——這畫面,讓人想笑,又笑不出來。
![]()
還有那筆34億美元的維修費,六成以上被劃走,名義上是“戰略威懾”,其實就是去喂核潛艇項目了。我能理解戰略重心轉移,水下力量確實關鍵。可問題是,水面艦隊就這么被犧牲掉?航母不是擺設,是力量投射的平臺。你把主力艦晾在碼頭,靠一張海報遮丑,對外是威懾嗎?別人只會覺得,你虛了。
羅斯福號以前也帶傷執勤,焊縫裂了照樣起飛戰機。可那是戰時應急,不是和平年代的常態。現在倒好,“帶傷服役”成了標準操作流程。海報遮破洞,美其名曰“氣動整流”,省油。可誰不知道,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民航機壞了也能貼補丁,但那是短期應急,不是八個月不修。
![]()
我有時候想,這張海報,與其說是遮船體,不如說是貼給國會看的,貼給五角大樓看的。它在無聲地喊:我們還在崗,但我們快撐不住了。一個曾經能造出“企業號”、“尼米茲號”的工業帝國,如今連一艘航母都修不利索,這背后,是整個體系的疲憊與透支。
海報能擋風,擋不了銹蝕。時間久了,那層薄鐵皮下的傷口,只會越來越深。一艘航母的尊嚴,不該系在一張紙上。真正的強大,不是看它能打多遠,而是看它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我相信,總有一天,美國人的航母,也會跟蘇聯航母一樣一樣的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