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考公告出了!年齡放寬到38歲了!
![]()
看來今年報名人數又要突破新紀錄了,明天國考報名就開始了,也不知道考公人都準備得咋樣了?
聽說有學生已經考完了公考二模,9月19日,北京大學研究生會發布了《公考輔導第八期:行測、申論模擬考試》的通知。
![]()
圖源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會
在光華管理學院的階梯教室里,學生們手機被統一放置,座位保持間隔,考試時間也被嚴格設定。
數百人埋頭答題,場景仿佛重回高考考場——只是這一次,他們爭取的不再是大學錄取通知書,而是一張進入體制的“船票”。
![]()
圖源微信公眾號@北大環院人
這樣的模擬考試并不是個別現象。
從北京大學的“政管杯”公務員面試模擬大賽,到廣東財經大學舉辦的公務員模考大賽,越來越多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卷考公培訓。
與此同時,考公考編競爭已進入白熱化。
近日,四川、上海、山東等多地進一步放寬了考編年齡限制。如四川省眉山市、遂寧市宣布將下半年事業單位的招聘年齡放寬到本科38周歲及以下,研究生43周歲及以下。
考公熱讓大家共同卷入了一場以“上岸”為目標的備考競賽。只是當大學出現“考公預備營”,很多人疑惑:
高校為何會成為考公熱的推動者?這代年輕人對“上岸”的堅持,又反映出怎樣的時代特征?
1
高校“考公模擬班”遍地開花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加入舉辦公務員模擬考試的行列,形式從模考延伸至大賽,覆蓋從頂尖985到普通本科的各類院校。
公務員模擬考試已在全國眾多高校推開,從頂尖的985高校到普通地方院校,都陸續參與到這場“考公備戰”中。
僅2024年,北大就組織了六次線下模考,每次限500人,都迅速報滿。
南京大學推出了“政管杯”公務員面試模擬大賽。
有的高校甚至把心思動在了課程設置上。
西南大學開設“公務能力與公務員文化素養”微專業,將申論寫作、行測等內容納入學分。
東北林業大學開設“政府治理與公務員能力”課程,側重公文寫作與政策分析。
![]()
圖源網絡
并且,高校在公考輔導上做得越來越細致。
各大學不再只盯著筆試,而是把服務延伸到了面試、選崗,甚至心理調適,打造出一條龍式的備考支持。
北京大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的“公考輔導系列”已經形成一套完整服務:先上訓練營,再參加模考,考完還有精講和一對一反饋。
參加過這個項目的小津表示,訓練營那兩周特別充實,周末全天上課,幫自己這個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很快找到了備考節奏。
考完之后,系統不僅給出分數排名,還會逐段點評申論作文、分析行測解題思路,真正做到了邊考邊學、考完就改。
![]()
圖源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研究生會
面試輔導也越來越受重視。
南京大學的“政管杯”公務員面試模擬大賽就很有特色,他們設置多輪淘汰,模擬真實考場的緊張氛圍。
評委中有教授,也有已經考上公務員的學長學姐,他們會仔細點評考生的現場表現、說話邏輯,甚至儀態舉止。
廣東財經大學還把服務拓展到了報考環節。
除了模考,他們新增了“崗位填報指導”和“區域競爭分析”,根據往年數據,幫學生更科學地選報志愿。
負責老師認為:
“不同地區、不同崗位,競爭激烈程度差別很大。會報,本身也是一種競爭力。”
從單純組織考試,到構建起完整的備考支持體系,可以看出高校不僅重視公考,還越來越懂公考。
2
高校為何“卷”起考公培訓?
在學生需求與機構借力的驅動下,高校紛紛加碼考公輔導。
NO.1
從考研卷到考公:
學生選擇,學校配合
近年來,不少地區開始放寬公務員考試的年齡限制。
以上海為例,2025年執法類公務員考試將報考年齡上限從35歲調整至38周歲;江蘇、山東等地也對高學歷人才放寬至40周歲。
這一政策為更多處在職業轉型期或曾有工作經驗的考生提供了機會。
然而,年齡限制的松動,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擴大了考生的基數。
這讓應屆考公從大學生的“選擇之一”,變成了“如果錯過,就可能喪失了最佳上岸機會”。
因此,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應屆考公,學校也自然越來越重視。
看到高校紛紛開設公考培訓,有網友笑稱:
“在催考公這件事上,學校比爸媽還積極。”
這背后其實是就業環境的變化。
2025年國考報名人數已突破340萬,而考研人數卻在連續增長八年后首次下降。
![]()
圖源網絡
面對這樣的趨勢,各高校不再把公考輔導當作零散的就業服務,而是把它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一位985高校就業辦老師說得直白:
“看到其他學校的‘上岸率’提高,我們當然也得跟上。這不光是學生在競爭,學校之間也在競爭。”
這一變化也折射出高校培養思路的調整。
當“求穩”成為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首選,高校的教學內容也在向公共部門的需求靠攏。
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開設的“公務員能力與治理現代化”課程,內容緊貼考試大綱;東北林業大學的“政府治理與公務員能力”課,重點訓練公文寫作和政策分析能力。
![]()
圖源網絡
各校主動加入這場“內卷”,表面上是助推學生上岸,實際上也是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對自身定位和責任的再次審視。
NO.2
公考機構卷進校園:
學校牽線,學生受益
如今走進大學校園,會發現不少公考輔導活動都有培訓機構的影子。
這種校企合作,正在成為高校幫助學生備考的新方式。
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與粉筆教育合作舉辦公務員模考。
參加考試的同學不僅能獲得京東卡作為獎勵,還能免費領取備考課程。
為了方便評卷,考試結束后,學生們通過APP上傳答案,很快就能收到詳細的成績分析。
對學生們來說,這些合作帶來的最直接好處,就是能免費享受到專業的備考資源。
家庭條件一般的同學,也能通過學校的這些活動,獲得系統的備考指導。
![]()
圖源網絡
對于學校來說,如何平衡教育資源與商業合作,如何確保這些合作真正服務于學生的需求,也成了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
一位輔導員表示:
“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學生找到靠譜的備考資源。但在選擇合作方時,確實需要更加審慎。”
如今,校企合作備考已經成為高校校園里的一道獨特風景。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為學生爭取資源,學生獲得備考支持,而如何讓這種合作更加規范、透明,讓同學們真正受益,仍是各方都在探索的方向。
3
年輕人為什么都想“上岸”?
如今,“上岸”成了很多學生共同的目標。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像是一種時代的情緒。
NO.1
為什么年輕人越來越求“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逃離大廠、奔向體制”成了不少名校畢業生的選擇。
這背后,其實是年輕人對體制外就業市場的擔憂,大家都想找一個能端得穩的“鐵飯碗”。
某西南985大學畢業生小雪的經歷就很有代表性。
她曾經夢想成為一名游戲制作人,喜歡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環境。
但家庭的變故讓她不得不回到現實。
“家里不但沒辦法給我兜底,還需要我盡快反哺,一旦我的工作出了問題,全家的經濟來源都會斷掉。”
“所以對于我來說,工作的穩定性是第一位的。”
家庭的經濟問題讓她在求職時缺乏底氣,最終這個心懷制作人夢想的女孩,還是加入了考公大軍。
![]()
圖源網絡
體制外的工作強度,也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
小茉在私企工作過,雖然收入不錯,但加班到凌晨兩點是常事。
“精神壓力太大了。”
“想要不被優化,就得拼命卷。”
![]()
圖源網絡
一位985高校的就業指導老師分析:
“當外面的工作給不了足夠的安全感時,大家自然會流向更穩定的地方。”
這種求穩的心態,甚至改變了許多年輕人的職業規劃路徑。
小東在香港大學碩士和成都公務員之間,選擇了后者。
這個決定很現實,去香港讀書要花30多萬,而公務員工作馬上就有收入。
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以前港大畢業找到年薪20萬的工作不在話下,現在卻不容易了。
![]()
圖源網絡
在他看來,高學歷更像是一種消費,而不是投資,考公反而成了更實在的選擇。
當“去大城市闖蕩”、“進大廠拼搏”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選擇,當“穩定”比“高薪”更吸引人,這不僅是年輕人在不確定時代的理性選擇,也反映了整個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意識到:學歷光環正在褪色,體制外的就業通道收窄。
即便是頂尖高校的畢業生,也不得不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
![]()
![]()
圖源網絡
在這種背景下,“求穩”不再是保守,而成為了一種理性的生存策略。
NO.2
“上岸”之后,未必心安
當很多年輕人把“上岸”看作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的王芳教授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人們對所謂的‘彼岸’灌注了過多美好的想象,好像只要這個目標達成,舒適、安定、成功等都會隨之而來。”
實際上,這種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件事上的心態,反而可能讓人陷入新的迷茫。
小詩在進入體制后,發現體制內的工作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樣輕松,收入也比預期更低。
但小詩為了進入體制內,已經付出了太多沉沒成本,再也沒有勇氣走出圍城。
為了考上,小詩曾每天高強度學習,沒時間維系朋友關系,放棄了所有愛好,甚至顧不上自己的身體。
由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備考上,她的履歷一片空白,再進入就業市場也處于劣勢。
![]()
圖源網絡
更值得思考的是,所謂的“穩定”也在發生變化,有些地方的編制崗位甚至出現了發不出工資的情況。
同時,社保制度改革的推進,也意味著體制內的福利待遇可能面臨調整。
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沒有哪個選擇能保證一輩子的安穩。
![]()
這場由高校、機構、學生共同參與的"上岸"競賽,表面上是對就業壓力的應對,實質上已成為一代人對時代不確定性的集體回應。
然而,體制內的崗位解決了生存的焦慮,卻未必能安放自由的靈魂;提供了穩定的保障,卻也可能限制生命的張力。
當所有人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奔跑時,保持自己的節奏、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可能比跟著大家往前沖更重要。
參考資料:
[1]Vista看天下-“連北大都在舉辦公務員模擬考試”,985名校正推著學生上岸
[2]人物-年輕人不考研,去考公了
[3]大碗Pro-考公考編潮,愈演愈烈
[4]一木學者-340萬年輕人“卷”進考公熱潮:我們該冷靜下來,想想這背后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