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直跟家長溝通關于孩子躺平和厭學的事,家長比較著急一個問題:
怎么能讓孩子快點恢復心力,怎么能讓孩子上學不那么難受?怎么能快速幫助孩子?
隔著屏幕,能感受到家長迫切想要改變孩子和糾正孩子的心。
覺察家長想要改變孩子的動機,詢問:
是不是看著孩子厭學的狀態很著急?是不是看著孩子難受,想要幫他?看著孩子不開心,特別想讓孩子有心勁,心力富足。
得到家長的認同后,我意識到此時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孩子問題,而是家長的情緒問題以及溶解家長的焦慮,擔心與恐懼。
家長焦慮和擔心的幾個核心關鍵點,無非是:
心疼孩子的難受,舍不得孩子難過和受罪,會很著急想要為孩子的情緒問題滅火;
害怕孩子情緒繼續糟糕后,會上不了學,會耽誤最寶貴的時間;
不忍心看孩子難過,還無能為力,幫不了的煎熬更煎熬和自責。
這是家長出于對孩子愛的本能,所以才會滋生出來憂懼之心。
![]()
但家長陷入焦慮循環,整個人繃得比較緊的時候,會陷入災難化思維,會覺得:
如果此時再不去改變孩子,再不快速讓孩子心力富足,心情變好,那么孩子就會變得更糟糕,就上不了學,更擺爛,也有可能導致抑郁。
我想說的是,家長的擔心是必要的,的確孩子如果持續在內耗里循環,家長害怕的事情,會有很大概率發生。
但是這些只是家長對恐懼的擴大,而且這個家長的孩子情況只是學習驅動力不足,不喜歡學校,對學習熱情度不好。
同時家長也帶孩子去看過醫生,確認了情緒并無大礙,只是有焦慮和內耗,還不到服藥的程度。
一般像這個情況,說明孩子是遇到了情緒的障礙,這時需要的恰恰是家長的松弛感,以及慢下來節奏,而不是著急和強力去改變孩子。
因為有一個情況是,孩子并不想接受咨詢,家長一次次勸孩子要做咨詢。
當然孩子能有意愿去咨詢,有人引導著,內耗情緒釋放得會更快一點。
就像我娃在高一的時候,出現情緒內耗,他是愿意跟我講的,而也愿意用我給的方法,通過運動,寫自我正念反饋,以及傾訴等方式來自救。
這樣肯定會加速療愈與恢復的進度,但有些孩子對疏導是很抗拒的,那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要再逼孩子或說服孩子去咨詢。
家長更應該做的是,要狠心逼自己一把,先完成自我的改變,比如:
克制想要改變孩子的心,克制想要強力幫助孩子的手,少做有時才是上上策;
允許孩子目前有內耗,也有擺爛,有厭學和學習動力不足,并要理解孩子并不是不想努力,眼下只是動力不足和心力不足,允許孩子慢慢恢復;
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自我修復與自我療愈以及自我成長上,放下速成和著急的心思,慢才是快,松弛時改變才能真正發生。
![]()
孩子的內耗與躺平,需要家長先“吃藥”,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改變孩子,或者用力過猛去療愈孩子。
療愈與疏導孩子有個前提,那就是孩子的意愿,當孩子沒有意愿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再一個勁勸和催促了。
如果想讓孩子恢復自驅力,提升心力,咨詢與疏導是一個比較直接的途徑,但家長的自我改變與松弛感,對孩子的影響更加持久。
家長持續的改變,有意識的緩解焦慮,以松弛感與心力富足的狀態,面對孩子,這時家長充當了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詢師。
![]()
孩子之所以厭學,就是自我否認太多,自信心不足,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越想越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而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欣賞與肯定,是滋養孩子心理最好的養分,家長對孩子的寬容,理解,允許與共情,是讓孩子重啟自信最好的方式。
想讓孩子自信足,從躺平中走出來,家長的耐心與愛,理解與接納,才是回歸自驅力的良藥。
別卷孩子,心狠起來卷家長自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