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雙減”后的傍晚與周末,培訓機構外的守候身影仍是中國育兒的真實切片。這份奔波藏著升學競爭、資源落差下的集體焦慮,也映照著父母的深情期許。但育兒非搶跑,過度報班易耗損孩子本真,守候時光更可化作陪伴契機。愿家長卸下焦慮,政策托底、社會多元護航下,讓成長回歸從容,讓陪伴成為最好的教育滋養。
![]()
守候的微光,照亮成長的從容路
張慶明
?一、多維場景:定格“守候式育兒”的日常??
傍晚七點的北京少年宮走廊,剛結束通勤的家長們拎著晚餐袋,靠在貼滿卡通貼紙的墻面上刷手機;周末的成都某社區培訓機構外,爺爺奶奶搬來小馬扎,湊在一起聊孫輩的課程進度;三四線城市的書畫班門口,年輕媽媽抱著剛買的練習冊,時不時踮腳望向教室門縫——這些散落在不同城市角落的畫面,拼湊出“雙減”后中國育兒的典型圖景:學科補課的扎堆少了,素質類、技能類班型的守候,仍成了許多家庭傍晚與假期的“固定日程”。
![]()
培訓機構的等候區,像當代家長的“第二候車廳”:有人盯著孩子的課程群看老師發的練習視頻,有人在家長群里打聽“哪家考級機構更權威”,更多人則靠短視頻打發動輒一兩個小時的等待。這份帶著疲憊的執著,是中國家長對孩子成長最樸素的投入,也藏著教育競爭語境下,一代人的集體選擇。
![]()
二、深析:教育鏈條下,“守候”背后的集體焦慮??
家長們的“報班執念”,從不是憑空而生的“雞娃狂熱”,而是中國教育現實的連鎖反應。
![]()
升學鏈條的壓力傳導:從幼兒園起,“小升初”的綜合素質檔案里,“藝術特長”“實踐經歷”成了重要加分項;2025年多地中考已將美育納入計分(比如江蘇美育計分10分,廣東試點20分),“掌握一項藝術技能”從“興趣”變成了“剛需”;高考“強基計劃”對學科特長與創新實踐的雙重要求,更讓家長早早開始“能力儲備”。一位上海家長的話很直白:“不是想逼孩子,是怕他連‘公平競爭’的入場券都拿不到。”
![]()
資源落差的現實焦慮:一線城市的孩子能接觸到央美老師的繪畫課、交響樂團的啟蒙班,而縣域城市的優質興趣班屈指可數——這種資源不平衡,讓城市家長陷入“不補就落后”的恐慌,也讓農村家長即便條件有限,也要省吃儉用送孩子學個樂器:“至少別讓他長大后覺得‘沒機會試過’。”
![]()
社會認知的隱性裹挾:當“別人家的孩子”拿著考級證書曬在朋友圈,當親戚聚會的話題繞不開“孩子報了什么班”,“不報班”仿佛成了“不負責任”的代名詞。這種群體壓力,讓許多原本想“佛系育兒”的家長,也悄悄給孩子報了班。
![]()
三、反思:“搶跑式報班”,正在消耗成長的本真
??但“報班越多=成長越好”的等式,早已被現實打破。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調研顯示:68%的幼兒園階段孩子,每周課外班時長超過8小時,其中32%的孩子出現“抵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有位杭州媽媽曬出7歲女兒的日程表:周一鋼琴、周二書法、周三英語、周四舞蹈、周末繪畫+體能,孩子睡前常說“媽媽,我覺得好累”——過度的技能灌輸,不僅透支了孩子的精力,更磨掉了天性里的好奇心:不少孩子學了兩年鋼琴,卻連一首自己喜歡的兒歌都不愿彈;練了一年繪畫,看到畫筆就下意識皺眉頭。
![]()
教育學者錢志亮曾指出:“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孩子的核心任務是‘玩’——在玩耍中建立規則意識、在探索中培養創造力、在互動中學會情緒管理。”當玩耍時間被班型擠占,成長的“根基”反而會變得單薄。
![]()
四、轉場:守候的時光,本可以是成長的“溫柔緩沖帶”
??那些耗在培訓機構外的時間,從不是“無用的等待”,而是可以轉化為“滋養成長”的契機。??
從“刷手機”到“輕交流”:成都某舞蹈班的家長們,自發在等候區組織了“十分鐘育兒茶話會”——分享孩子學舞的小進步,吐槽報班的踩坑經歷,原本陌生的家長成了“育兒搭子”,焦慮也在交流中被稀釋;
![]()
從“被動等待”到“身教示范”:上海一位爸爸每次陪孩子上書法課,都會帶一本字帖在等候區練習,孩子看到爸爸認真寫字的樣子,反而主動要求“回家一起寫”;?
從“功利追問”到“情感聯結”:當孩子下課跑出教室,把“今天學得怎么樣”換成“剛才上課有沒有遇到好玩的事”,把“這次考級能過嗎”換成“你覺得今天的畫哪里畫得最開心”——這份不帶功利的關注,遠比技能提升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
五、展望:從“焦慮守候”到“從容同行”,教育生態的新轉向??
如今,中國的教育土壤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政策的“托底”作用更明顯:“雙減”后的課后服務,不少學校開設了免費的書法、合唱、科創社團,北京某小學的“自然探索社”,讓孩子在放學后觀察校園植物,受歡迎程度遠超校外付費班;
?社會對“優秀”的定義更多元:去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來自陜西農村的孩子靠“改良家鄉蘋果儲存箱”獲獎,不是靠技能考級,而是靠對生活的觀察與實踐;
![]()
家長的理性正在回歸:越來越多家庭開始踐行“1+N”原則——保留1項孩子真正熱愛的興趣班,剩下的時間留給自由玩耍、親子徒步、家庭閱讀,“讓孩子先成為‘快樂的人’,再成為‘優秀的人’”。
![]()
結語:守候的微光,是成長最好的暖陽??
傍晚的培訓機構外,那些帶著疲憊卻始終等候的身影,從不是“內卷的注腳”,而是父母之愛的具象化。當我們放下“搶跑”的執念,把等候的時光從“焦慮消耗”變成“溫柔陪伴”;當教育生態從“功利競爭”轉向“多元成長”——這些微小的改變,終將聚成一束光:照亮孩子從容成長的路,也讓家長在守候中,與孩子一同找回成長的本真。
![]()
畢竟,最好的“起跑線”,從不是塞滿班型的日程表,而是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愛的模樣;最好的教育,也從不是“逼孩子跑快”,而是家長與孩子并肩,慢慢走、好好看,把成長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溫暖。
![]()
育兒守學有感??
暮色圍樓候學歸,屏前輕覽解余微。
?升學弦繃催步履,培班課密占余暉。?
莫因內卷磨童趣,當借清時潤寸暉。
?靜待花開方是道,陪行路上暖風隨。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