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溫榆河公園導覽牌
“一進了翠湖,即刻就會覺得渾身輕松下來,生活的重壓、柴米油鹽、委屈煩惱,就會沖淡一些……” 汪曾祺在散文集《草木春秋》中寫到他漫步公園的感受。對城市居民而言,公園無疑是一處療愈之所——在城市的自然縫隙中,人們可以暫時擺脫都市生活的緊繃,在“左顧右盼”中尋覓別樣的生機與閑適。“我是在翠湖才認識這種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沒看到過這樣大片大片的水浮蓮。湖中多紅魚,很大,都有一尺多長。”
如今,這樣動人的生態體驗正變得愈發珍貴。隨著城市化的加速與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被不斷拉長。我們該如何重新找回童年時那種因小昆蟲躍動而生的欣喜?又該如何與城市的“野鄰居”建立真切而友好的連接?
答案或許只有一個——走進自然,觀察、學習、共處。
幾周前的一個秋日夜晚,單讀和SEE 基金會、2025 年“自然若比鄰”征選計劃的評委及創作者們,一同前往北京溫榆河公園,展開了一場獨特的自然夜觀之旅。
![]()
夜晚,我們在公園里“找寶藏”
![]()
“自然若比鄰”征選計劃開啟溫榆河公園夜觀之旅
溫 榆河公園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東北部,坐落于溫榆河與清河的交匯處,總規劃面積達 30.4 平方公里,是一座涵蓋濕地、草地、林地等豐富生境類型的城市郊野公園。自 2024 年 8 月起,SEE 基金會聯合美團青 山計劃與溫榆河公園,在溫榆河公園朝陽示范區共同發起“青山公益城市森林溫榆河公園項目”。項目以“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零廢棄”為核心理念,通過濕地修復、補充種植鄉土植物、營建小微棲息地等舉措,對特定林地、綠地與濕地進行生態改造與再野化管理,從而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與完善公園生態系統。目前為止,朝陽示范區已監測到鳥類 182 種,昆蟲 362 種、獸類 7 種、兩棲與爬行動物 7 種、植物 93 科 301 屬 571 種。
夜觀當晚,我們走訪了蔦屋片區與自然小徑兩大核心區域,沿著林間石階與蘆葦叢旁的木棧道前行。途中,伴隨科普向導的生動講解,大家學習了不少關于昆蟲(斑衣蠟蟬、龍虱等)、節肢動物(蜘蛛)、軟體動物(螺、蝸牛等)及脊椎動物(魚類、鳥類等)的知識,在夜色中進行了一場富有趣味性的生態觀察。
![]()
正式開始夜觀前,一行人集合在蔦屋附近。SEE 基金會生態保護與自然教育項目總監蔣澤銀向我們介紹了溫榆河公園的生態建設情況。他提到,除了河水凈化、蘆葦修理、人造水池等基礎措施,更重要的是讓公眾真正走進自然,理解并感受生態的多樣性。“我們希望通過這座公園的示范措施,讓生態系統更豐富,也讓人們更頻繁地看到小動物、小昆蟲。這些建設只是開始,還需要更多解說,組織更多自然教育活動,把這一切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接下來,我們還會將這套設計思路推廣到全國更多城市。”
![]()
SEE 基金會生態保護與自然教育項目總監蔣澤銀在現場為大家講解
了解概況后,我們搭乘電瓶車前往登高的階梯入口。每個人佩戴好頭燈,準備登上高處的平臺。到達后,夜觀向導薄荷老師取出一盞 500 瓦的紫光汞燈,開始搭建燈誘裝置。
所謂燈誘,是在夜間利用昆蟲趨光性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在森林、公園、濕地等地架設特殊燈具,引來昆蟲停留于幕布之上。研究人員會在不傷害昆蟲的前提下進行識別、計數與記錄,再將其放歸自然。通過燈誘可以了解昆蟲的種群變化,進而反映生物多樣性狀況;同時,它也是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的早期指標。
此刻,汞燈被置于白色四棱帳篷中央,不久后昆蟲便會被吸引而停落在其四周。等待光源生效的間隙,我們先返回蘆葦叢旁,觀察蔦屋片區的生態狀況。
![]()
燈誘裝置
從遠處看,蔦屋像是一個用許多木條堆疊而成的巨型鳥巢,生長在水體上的蘆葦形成天然的遮蔽,整片濕地仿佛是鳥類天堂。然而在改造之前,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蘆葦叢。為了形成更加豐富的生境類型,構建城市水系中稀有且重要的淺灘生境,后來利用已有的潛流濕地,通過鏟除過密蘆葦、豐富駁岸植物層、營造光灘等一系列改造,逐漸恢復鳥類的棲息地,并使它們的食物來源得到一定保障。如今這里已重新成為雁鴨、鷺鳥、黑水雞的安居之所。
除了鳥類,這片濕地也是無數微小生命的“家”。從蔦屋一旁的樓梯下去后,便能看到近岸水域。水域中,除了草類和藻類,還會明顯看到一些“不慎”落入水中的昆蟲。薄荷老師撈起水中一只一息尚存的斑衣蠟蟬,開始解釋它為何會落水。斑衣蠟蟬多于 8 月中下旬開始交配產卵,9 月中下旬為其產卵盛期,10 月中下旬成蟲停止交配、大量死亡。當下處于繁殖季的末尾,所以它們會漫無目的地亂飛,有些蠟蟬一不小心便會落水。雖然它對寄主植物來說頗有危害性,但對人類幾乎沒有攻擊性,所以當它被抓住時,它便自覺無法逃離,隨即展開雙翅,露出鮮紅色的內翅,扮演假死以求逃生。
![]()
創作者在觀察斑衣蠟蟬
隨后,我們沿著木棧道深入蘆葦叢,發現夜釣的人們早已蹲守在這里。薄荷老師指著夜釣者面前的水面說,這里還棲息著一只巴西龜,這個外來物種應該是被人放生進來的,繁殖能力很強,在北京幾乎沒有什么天敵。
此外,由于水域較淺,大型魚類較少,還有泡爛的枝葉提供充足食物,這里也成為了圓田螺的樂土。很快,薄荷老師從枝葉和水草交織的水中撈起兩只碩大的圓田螺,以便大家近距離觀察。圓田螺通過齒舌進食,可以吞噬植物制品,他笑說,如果孩子想悄無聲息地把暑假作業變沒,可以將作業本喂給圓田螺。在悠然自得的圓田螺附近,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在水草間“閃來閃去”的生物——龍虱。龍虱的成蟲和幼蟲都生活在田野、水溝、小溪等靜水或流水環境中,雖然不具備水下呼吸的能力,但可以借助鞘翅形成一個類似于氧氣瓶的結構,進行潛水。龍虱以肉食為主,所以不建議人手直接抓取觀察,它會用鉤狀的嘴抱住“獵物”去吸食。
介紹完水中的這些“小家伙”后,我們繼續往木棧道盡頭處的觀鳥臺走去。到達觀鳥臺時,薄荷老師沒有馬上介紹鳥類的情況,而是半蹲在圍欄旁邊,打開手電筒,一張精密的、微微閃光的蛛網出現在我們眼前,蜘蛛正張開節肢像是在等待著什么。薄荷老師隨機抓起一只絡新婦蜘蛛開始介紹,“它的眼點前面到兩個末端有點發黑,那是蜘蛛的牙,它的螯肢末端連著毒腺。所以請務必少被蜘蛛咬,大部分蜘蛛都有毒。不過像這種絡新婦,它毒液的毒性很低(植物蛋白有過敏反應除外),我被咬后,大約疼個 5 分鐘左右就沒什么事了。”抓起蜘蛛的時候,老師不慎破壞了蜘蛛網,他補充道,“(網破了)問題不是特別大,蜘蛛每兩到三天就要把網整體地吃回去,再重新織網。蜘蛛網不是一直有粘性的。”而其他沒有被驚擾的蜘蛛仍在一旁蹲守蕈蚊、伊蚊、庫蚊等獵物,而有些已經在進食。
![]()
絡新婦蛛網
夜里,蜘蛛仍在守候,而鳥類由于幾乎無法在夜里看清楚東西,許多都早早歇下。在觀鳥臺上,我們幾乎尋找不到鳥的蹤跡。“剛剛有一只水禽被我們吵醒了,在那里!”突然,薄荷老師指向蘆葦叢,創作者跟著有些興奮,所有人都努力睜大雙眼,想借由微弱的電筒光辨認蘆葦中的小生物。觀鳥經驗較少的人難以用肉眼辨別鳥類的反光點,最終還是借助紅外熱像儀,看到蘆葦中一個白色的熱反應點,尋找到疑似是黑水雞的位置。蔦屋片區的濕地中,除了有黑水雞、蒼鷺等涉禽,還有綠頭鴨、大天鵝、秋沙鴨等游禽,以及灰喜鵲、四聲杜鵑等鳴禽,可見此處的棲息條件相對優越,生態已逐步復蘇。
![]()
返程途中,薄荷老師教我們通過“看樹”來判斷昆蟲資源是否豐富。他指著路邊一棵葉子幾乎被啃光的榆樹講到,這是因為榆樹的枝干液體含糖量較高,甲蟲等蟲類,還有鳥類都會在榆樹上聚餐。附近還有受中華蘿藦肖葉甲歡迎的蘿藦葉,盡管蘿藦葉有輕微的毒素,很多昆蟲都“愛吃這口”。這些葉片的被啃食程度,也可以側面反映出園區的生物多樣性情況。
![]()
被啃食到只剩葉脈的榆樹葉
在自然小徑區域,SEE 基金會設置了多處生態設施——以可循環材料建成的“昆蟲旅館”,為昆蟲繁衍、越冬提供庇護;由枝條、土壤、石塊堆疊而成的“本杰土堆”,既是動物的藏身、覓食之所,也是鄉土植物種子安全發芽的溫床。
![]()
昆蟲旅館
螳螂在昆蟲旅館活動,視頻來自高睿
回到燈誘現場,旁邊還有一個動物飲水池塘。這個小池塘最初是為鳥類飲水、洗澡設計,如今卻成了龍虱、耳蘿卜螺、扁螺等小生物的聚集地。
![]()
動物飲水池塘
此時,帳篷上的昆蟲已密密麻麻。汞燈懸掛其中,宛如一輪小月亮。光芒吸引著隱翅蟲、鹿蛾、瓢蟲、大蚊、茶翅蝽、螻蛄、草蛉等各色昆蟲前仆后繼地飛來。薄荷老師一邊念叨著“別咬我”,一邊抓起一只螻蛄示范——“它會飛、會游、會掘土,被稱為‘海陸空三軍’”。抓著它觀察的時候需小心,因為螻蛄的挖掘足會磨手。而更要小心的是燈泡旁的黃腳胡蜂,它不僅會蜇人,還會反復蜇人——因為它的螫針表面光滑無倒鉤,進行攻擊時不會卡在皮膚表面,拉出螫針時不會傷及其內臟。
![]()
燈誘吸引來的昆蟲
而另一種細小的昆蟲——中華草蛉——則有著更奇妙的故事。草蛉的卵就是被當作“優曇婆羅花”的奇妙存在,只是草蛉從卵變為幼蟲,亦被稱為蚜獅時,就變成了捕食能力極強,會去吃蚜蟲孩子的一類“可怕獵手”。
大如葉片,小如露珠的蟲子匯聚于此,薄荷老師如數家珍,“那兩只是周蛾,會把自己卷成一個卷,這些小型蛾子的腦后勺都會有像蟑螂一樣長長的觸角。”“這個小一點的昆蟲屬鞘翅目,應該是雙叉犀金龜,吃木頭的。”即便同行的伙伴里有人不敢靠近這些昆蟲,也會津津有味地聽老師的解說,如同回到生物課課堂。除了講昆蟲的形態,他還補充它們與環境的關系——例如柯氏素菌瓢蟲常出現在柳樹葉斑病嚴重的地方,是生態預警的“醫生”。
看著滿帳飛蟲,他感嘆:“馬上入秋,許多昆蟲要么產完卵后死掉,要么已經在休眠,所以在兩個小時內有這樣的豐富度的話,至少證明公園的生態已經處于一個比較平穩的階段。”
![]()
盡管短短一晚不足以了解溫榆河公園的全部生態,但這次體驗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城市中的野生生命,發現本地生物的多樣與“可愛”。在一點點破除心中的無知和恐懼后,我們帶著如同發現了城市中隱藏“寶藏”的珍貴心情,結束了這次夜觀。
這個夜晚,人類短暫地在此活動過,而螺在水中輕輕地呼吸,飛蟲在燈光下盤旋,蜘蛛編織著新住處,它們都在接力述說著這座城市公園的夜間故事。城市的日與夜,不僅屬于人類,也屬于那些低聲活動的野生鄰居們,它們以自己的節奏維持著生機,也提醒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仍在不斷調整和延續。
![]()
文字編輯:同星
圖片攝影:暖、同星
加入 2025 單讀全年訂閱
了解自然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