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受到俄羅斯武裝入侵烏克蘭的刺激,芬蘭一改過去的中立策略,不顧俄羅斯的一再警告,在2023年年底提出加入北約,在2024年4月4日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使北約與俄羅斯的陸地邊界驟然延長近一倍,直抵圣彼得堡近郊。這一刻,波羅的海徹底變成了“北約的內海”,俄羅斯北方出海口被完全封死。
而從米凱利北約基地到莫斯科的直線距離僅 140 公里,戰斧導彈 9.5 分鐘即可抵達,北約裝甲部隊 4 小時便能兵臨城下。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安全擠壓,俄羅斯僅僅口頭抗議,并未如外界預期般采取強硬反制,而芬蘭加入北約前,俄羅斯在邊境駐扎了十幾萬軍隊。芬蘭加入北約后,俄羅斯把軍隊都撤軍了。這種看似 “無動于衷” 的表象背后,是歷史教訓、戰略排序與現實困境共同交織的理性抉擇。
![]()
在芬蘭看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端的入侵,清楚地表明一個軍事上強大的國家可以肆無忌憚地侵略一個看起來相對孱弱的國家。這使芬蘭明白,所謂不結盟的中立政策,在藐視國際規則的強盜眼里,只不過是在沒人幫你的情況下,打擊你的方便條件。不結盟政策在道德和政治上對于強盜已經沒有任何制約,也起不到保護自身安全的作用。普京以為武力可以震懾這些周邊國家,但沒想到對烏克蘭動手,卻幫助芬蘭和瑞典下定決心加入北約。這場戰爭使俄羅斯進一步陷入西方國家的包圍,使得芬蘭與瑞典紛紛加入北約。
芬蘭主要是時機抓得好,俄羅斯騰不出手來,芬蘭知道自己的軍事力量足夠短期抗俄而保證自己不亡國的,但也明知道俄早晚有再度崛起的那一天,自己加入北約的窗口期不會無限長。但這不重要,芬蘭能否加入,主要不取決于芬蘭,而是美國。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牢牢地看穿了俄羅斯的底牌,那就是俄羅斯不敢和北約掀桌子。這從北約國家不斷突破底線的軍援,所以在和美國的博弈中,只要你一讓步,隨后就是破窗效應,美國會得寸進尺,小仗不打,以后付出的代價更大。
![]()
歷史上芬蘭和俄羅斯有著血海深仇,沙俄時代,芬蘭就被俄國吞并,直到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芬蘭才于1917年宣布獨立, 擺脫了被俄羅斯控制的命運。可即便如此,蘇聯對芬蘭一直虎視眈眈,1939年11月26日,蘇聯制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借口對芬宣戰,對芬蘭發動全面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侵略,于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在戰爭期間動用了累計上百萬的兵力,芬蘭全國的兵力加起來僅十萬人,實力非常懸殊,差距比今天的俄烏還大。但芬蘭人利用寒冬的優勢,與蘇聯打起了游擊戰,給蘇聯造成了35萬人的傷亡。可由于實力差距太大,為了避免亡國,芬蘭最終選擇了停戰,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
![]()
蘇芬戰爭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以弱抗強的經典案例,芬蘭頑強的抵抗意志也迫使蘇聯承認其主權完整性。這種用鮮血鑄就的獨立傳統而芬蘭的抵抗也使得俄羅斯決策層深刻認知到:芬蘭絕非可以輕易征服的對象,芬蘭雖然國家弱小,但是真不好惹。
二戰后,蘇聯成為與美國并立的超級大國,在此情況下,芬蘭將“永久中立條款”寫進其憲法,并向蘇聯保證:絕不加入北約,絕不與蘇聯為敵。芬蘭信守承諾直到俄烏戰爭之前。整個冷戰期間,芬蘭可謂是忍辱負重,盡管芬蘭民間要求收復被蘇聯占領的卡累利阿地峽,但芬蘭政府從來沒有被民意綁架過。哪怕是蘇聯解體后,芬蘭在外交上依然保持謹慎。始終俄羅斯繼續保持友好合作關系。這在一些人看來,芬蘭的對俄政策似乎太過“軟弱“,但事實上,芬蘭一直沒有忘記被蘇俄人割地的恥辱,也從來沒有忽視過來自蘇俄的威脅。芬蘭人選擇隱忍,是因為其實力不夠,暫時缺乏向蘇俄”掀桌子“的能力。芬蘭人實際上一直在等待一個可以擺脫俄羅斯威脅的機會。
![]()
但烏克蘭與芬蘭不一樣,烏克蘭曾經是沙皇俄國和蘇聯的一般一部分,普京其實自始至終根本沒有把烏克蘭看做一個主權國家,而是把烏克蘭看做一個迷途的家人從 1667 年起,烏克蘭就和俄羅斯合并了,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長期融合使得俄羅斯認為,烏克蘭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這種長期的歷史捆綁,也使得俄羅斯將其視為 “歐亞帝國基石”。所以當蘇聯解體,烏克蘭試圖徹底倒向西方時,這是俄羅斯絕對無法接受的,這是 “歷史的背叛”,布熱津斯基也說過,俄羅斯有了烏克蘭才能成為一個強國,沒有烏克蘭的俄羅斯啥都不是。這也是俄羅斯為何動武的原因。
從俄羅斯的核心利益與次要威脅的權衡來判斷,烏克蘭與芬蘭處于截然不同的戰略優先級,這種排序直接決定了資源分配的傾斜方向。烏克蘭被俄羅斯 “命門”,其地緣價值無可替代。控制烏克蘭意味著掌握黑海出海口,同時守住通往高加索與巴爾干的戰略通道。在俄羅斯看來,它無法承受失去烏克蘭的代價,用普京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烏克蘭的俄羅斯是不完整的,失去烏克蘭的俄羅斯將喪失歐亞帝國的根基,這種關乎國家根本地位的核心利益,使其愿意投入巨大軍事資源。
![]()
而芬蘭屬于次要威脅,因為芬蘭從來就不是俄羅斯一部分,一定時期內不會觸及俄羅斯利益,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能選擇 “保核心、棄次要” 的策略。
從俄羅斯現實的戰略考量,俄羅斯也只能保持克制,俄烏沖突造成的軍事損耗與經濟壓力構成了堅硬的現實約束,自二戰后,芬蘭便構建了完善的國防體系,其國防動員體系可在 72 小時內集結 28 萬兵力,各類步兵戰車1000多輛。 芬蘭陸軍火炮能力在西歐也名列前茅,火炮數量近800,超過德國和法國的總和。芬蘭還專注于使用具有毀滅性的機動火炮,擁有 100 多門現代化自行火炮,還擁有41個履帶式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
![]()
而其復雜地形,堪稱 “入侵者的墳墓”。現在芬蘭入約后獲得了北約第五條集體防御條款的庇護 —— 攻擊芬蘭等同于與 31 個北約國家開戰。這種實力差距迫使俄羅斯放棄軍事冒險。這種克制本質上是 “兩害相權取其輕” 的理性選擇。
現在如果俄羅斯若對芬蘭采取強硬措施,必將徹底切斷與歐洲殘存的經濟聯系,甚至面臨全球范圍的孤立。經過三年多的戰事,俄軍精銳部隊損耗嚴重,甚至出現 “訓練新兵的 AK-74 步槍都不夠用” 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使俄羅斯陷入 “打不起、贏不了” 的死局。三年都打不贏烏克蘭又如何去針對芬蘭,俄羅斯也深知,對芬蘭動武將觸發北約的集體反擊,這種 “零和博弈” 的風險,使得俄羅斯不敢冒險。當然芬蘭入約后,北約并未立即部署重型裝甲部隊或核武器,未突破俄羅斯的即時安全底線。
![]()
芬蘭加入北約,讓北約與俄羅斯的邊境線直接增加了1300多公里。俄羅斯在東歐往西,全是敵人,沒有朋友了。除了向東看,俄羅斯已經是別無選擇。可俄羅斯的 “無動于衷” 并非永久性妥協,這和當年的芬蘭一樣,而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隱忍,其核心是構建防御性威懾體系,等待局勢轉機。
俄羅斯不打芬蘭,是因為反擊的代價遠超其所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且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對烏克蘭則是必須要奪回核心勢力范圍”的沖動,其風險雖大,但在俄羅斯看來,這尚屬“可控”(盡管嚴重誤判)。對芬蘭,俄羅斯的反應是基于一種“承認既定事實、管理新增風險”的冷靜。這是一種在力量受限情況下的理性選擇。
![]()
芬蘭加入北約,是俄羅斯對烏行動的“回旋鏢效應”最直接的體現——本想通過戰爭阻止北約東擴,結果卻催生了更堅決、更強大的北約,并給自己帶來了更長的防御邊界和更直接的軍事威脅。
俄羅斯對芬蘭加入北約的 “無動于衷”,是出于外交與軍事的戰略權衡考量。歷史教訓使得俄羅斯放棄了軍事冒險的沖動,戰略排序決定了資源分配的傾斜,現實困境壓縮了反制空間,但這種隱忍也埋下了兩國長期對抗的種子。北約在芬蘭逐步推進 “前沿威懾體系” 建設,未來的歐洲安全格局,終將在烏克蘭戰場的結局、北約內部的協調能力與俄羅斯的復蘇速度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現在看芬蘭加入北約絕對是利大于弊。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