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說自己要替代中國,結果真被美國當成中國對待,品嘗到中國待遇的印度人,自己又不樂意了。
當地時間8月19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采訪時,再次對印度發起詰難,他毫不留情地指責印度在俄烏沖突期間大搞“印度式套利”,即購買打折的俄羅斯原油,精煉后再高價轉售給第三方,比如歐洲,并從中牟取暴利。
![]()
貝森特表示,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俄羅斯石油在印度原油進口中的占比不足1%,而如今這個比例已經飆升至驚人的42%。這種投機行為讓印度一些最富有的家族,比如莫迪的白手套阿達尼家族賺取了高達上百億美元的“不義之財”。
作為懲罰,川普目前已經簽署了總統行政令,在現有25%關稅的基礎上,自8月27日起,對印度輸美商品再度追加25%的關稅,使得總稅率達到令人咋舌的50%。美方將此舉明確定義為對印度購買俄油行為的懲罰,旨在切斷俄羅斯的戰爭財源。
對于貝森特的這一說法,莫迪政府和印度人均表示不買賬。不買賬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更準確點說,是美國在中印之間搞“雙重標準”,同樣作為俄羅斯石油主要買家的中國,卻并未因此而受到來自美國的任何次級制裁。
對于印度人提出的這一質疑,貝森特給出了一個我個人覺得很妙的回答:
“那能一樣嗎?印度是印度,中國是中國。中國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中國在沖突爆發前就已經是俄羅斯的主要買家了,沖突爆發后的進口占比也‘只是’從13%小幅上升至16%,這屬于既有貿易模式的延續。而印度的行為則是在沖突期間突然涌現的,是不可接受的投機套利。所以美國自然要對中印區別對待。”
![]()
貝森特:中國是中國,印度是印度,那能一樣嗎?
貝森特的這番解釋看起來漏洞百出,實則清晰地揭露了美國人做事的真實邏輯:什么“基于原則秩序”的說法都是托辭,美國人做事只看兩樣東西——一是實力,二是利益。同時與中俄兩個大國開打貿易戰,這樣的風險和代價是美國難以承受的。因此,美國才選擇了集中火力,去對付那個他們認為更脆弱、更容易拿捏的目標,也就是印度。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此次施加給印度的“待遇”,正是過去多年來為遏制中國而反復打出的組合拳,包括但不限于:高額關稅、戰略打壓、以及“長臂管轄”式的次級制裁。長期以來,印度人一直將“替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中國”“獲得與中國同等的世界地位”等口號掛在嘴邊,但當這份中國待遇真的從天上掉下來砸到自己腦袋上的時候,印度人反而不樂意了。
![]()
“老弟,聽說就你們想成為下一個中國是吧?”
印度人的腦子里似乎有一種天真的想法,總覺得大國地位是一份可以和平獲取的禮物,只要自己的經濟體量上去了,國際社會的掌聲和認可就會隨之而來。他們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歷史規律:任何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都必然會挑戰現有霸權國的利益,從而招致后者的打壓與遏制。
惱羞成怒的印度人,不得已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方向,開始高調地向中俄靠攏。莫迪公開稱普京是自己的“朋友”,還打算在這個月底來天津參加上合組織峰會,開啟自己7年來的首次訪華之旅。
這場風暴不僅沖擊著印度的外交路線,也在廣大印度網民中間引發了劇烈的輿論分裂。在美國紅迪網上,關于美國區別對待中印兩國的新聞,印度網民的反應呈現出了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一派痛斥美國的霸權主義和虛偽雙標,認為這是對印度主權的公然侵犯。另一派則將矛頭指向印度國內,借貝森特之口,質疑印度猖獗的政治腐敗和裙帶資本主義。
![]()
印度人是很懂得變通的,當發現自己快被關稅大棒揍死的時候,他們甚至可以為中國在印巴空戰中扮演的角色辯護
我在瀏覽這些印度網民評論的過程中,上揚的嘴角一直就沒放下去過。
為什么美國給予印度中國式“待遇”的決定會讓印度人這么破防呢?說穿了,印度人所謂的“取代中國”,追求的僅僅是結果,比如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和新興經濟大國;而非過程,比如承受美國的制裁打壓。這就好比有人想當奧運冠軍,想拿金牌獎金,卻不想經歷殘酷的訓練。
印度精英的夢想是復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成為全球供應鏈中心、擁有龐大的制造業、獲得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但他們潛意識里希望這是一條被西方歡迎和扶持的道路,就像美國在冷戰后期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初期對中國所做的那樣。
印度人覺得美國應該幫助印度崛起,以制衡中國。印度應該成為“民主世界的中國替代品”,享受市場、技術和投資的傾斜。
但美國人的邏輯不是這樣的。美國人的邏輯是“美國優先”,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能妨害美國的利益。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只要你的行為有可能挑戰美國的經濟霸權或地緣戰略,那你就會遭到美國無差別的打擊。換句話說,美國需要的是一條聽話的狗腿,而不是另一個桀驁不馴的刺頭。
![]()
印度的新聞報道和印度網民的評論看多了,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印度人在看待中國今天的發展成果時是戴著一層印度式濾鏡的。他們總喜歡將西方對新興國家的關注等同于“尊重”或“地位的提升”。但實際上,被美國當作“頭號戰略競爭對手”進行全方位遏制,這是一個極其痛苦和代價高昂的過程。
在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先后經歷了貿易戰、科技封鎖、地緣圍堵和輿論污名化等一系列打擊。這個過程極大地加劇了中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也消耗了我們很多戰略資源。
如果有得選擇的話,連我在內,我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不愿意出這個風頭,不希望成為西方聚光燈下的焦點的。但是很可惜,現實不能如果。
而我們唯恐避之不及的東西,卻被印度當成了趨之若鶩的寶貝。印度人只看到了中國在面臨西方壓力時展示出來的強韌一面,卻選擇性忽略了我們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他們似乎有一種天真的幻想,幻想自己可以只享受“取代中國”帶來的好處,而無需承受隨之而來的痛苦。
![]()
最終,貝森特用關稅大棒打碎了印度人的幻想。被美國人欺負到頭上之后,之前一直在裝睡、裝傻、自欺欺人的印度人,聰明的智商一下又占領高地了。
一旦“取代中國”的豪言壯語從一句煽動民族情緒的口號,變成一個需要全民承擔真實代價的殘酷現實,印度人的不適應、破防和反彈就是必然的結果。教師爺貝森特給印度人上了寶貴的一課:大國地位不是別人施舍給你的禮物,而是你在殘酷的博弈和壓力測試中自己拿命去搏回來。
你不是想成為下一個中國嗎?那中國走過的路,你印度一步也少不了。甚至,因為時代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印度將來的“取代中國”之路,可能會比我們當年走得更加艱難,而且還不一定能走成功。
面對美國人的雙標,印度人此刻的反應,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葉公好龍”。小姐的心思丫鬟的命,別看嘴上整天嚷嚷著要成龍,結果真碰見了天龍發威,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早就被嚇得連腎結石都尿出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